汉唐时代:“扶正培本”开始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二)汉唐时代:“扶正培本”开始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汉唐时期,中医学在已建立的学术理论的指导下,病因学、诊断学、方剂学及临床医学著作相继问世,“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学术思想开始向临床过渡,代表着“扶正培本”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该时期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当属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该书完全继承《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肿瘤“扶正培本”证治思想在书中得到一定的体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记载“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认为随着年龄增长,正气虚衰,肿瘤更易发生,间接地阐释了肿瘤的发生与正气的虚衰有着一定的联系,强调在治疗上应该注意顾护正气。另外,《伤寒杂病论》还指出,在其六经病证治疗和用药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的思想,借以达到“扶正培本”的目的。《伤寒杂病论》中与“扶正培本”思想相关的诸多治法方药,至今仍为诸多医家所推崇而广泛应用,如大黄img虫丸、鳖甲煎丸、小半夏汤、桂枝茯苓丸、麦门冬汤等,均体现了缓中补虚、注重“胃气”、顾护正气的治癌理念,体现了“扶正培本”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该时期的代表著作还有《诸病源候论》,它首次对肿瘤的病因及证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分类,而且就“因虚致积”的发病特点做了清晰的阐述,如“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产妇血气伤损,腑脏虚弱,为风冷所乘,搏于脏腑,与气血相结,故成积聚也”等,对后世医家在肿瘤疾病的认识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扶正培本”各治疗原则的条理化和系统化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

唐代成书的《备急千金要方》,为临床肿瘤虚损病证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其将虚损证治以“五脏”为纲进行归类,并创立了诸多有效方药,如“肝劳”用猪膏酒方,“脾劳”用通噫消食膏酒方,“肺劳”用半夏汤方等,这些方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