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不足证之治疗
2025年08月10日
4.脾阴不足证之治疗
徐经世提出“理脾阴”重在“补不峻补,润燥适宜;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为要,使脾胃升降平衡,五脏随之而安。路志正则认为理脾阴宜甘平、甘淡之味,如山药、莲子肉、粳米、生谷芽、生麦芽、太子参、西洋参、沙参、葛根、荷叶等以顺其升清之性。同时,在组方遣药过程中,还应注意阴中求阳,刚柔相配,补气化津,又是疗脾阴之一大法门。徐景藩认为《慎柔五书》养真汤实为较有代表性的补脾阴处方,方中山药、莲子肉、白芍、五味子、麦冬敛阴、养阴、健脾,另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补益脾气,全方健脾气、养真阴,他用以调治诸多中土虚衰病症,随证加减,其效甚良。脾阴胃阴俱虚者,他认为当养阴与益胃兼顾,药宜甘平、甘凉,如太子参、山药、麦冬、石斛、甘草、白芍,或加乌梅味酸敛阴,酸与甘药相合,化生阴液。由于消运不力,常可兼有气滞,当配用理气而不耗阴之品如橘白(或橘皮)、佛手花(或片)、绿萼梅、代代花、白残花、谷芽、麦芽等,亦可加白及以护胃肠之膜。颜德馨也非常重视脾阴。对于老年肠燥、产后体虚、素体胃火旺盛等原因造成的大便秘结、中脘嘈杂之症,常责之于脾阴亏损,津液内耗。颜老在应用富含脂液之药如肉苁蓉、何首乌、白芍、当归、枸杞子、麻子仁等品的同时,加入白术,以滋其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