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发展史

(一)中医骨伤科发展史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和黄帝时代,而到夏商和西周时期已经萌芽。到了秦汉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标志中医体系诞生的“四大经典”:《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4部经典医著,不仅奠定了中医学术体系的基础,也确立了骨伤科的基础理论。

在隋唐时期,骨伤科的诊疗技术进步很大,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全书论述内容有骨折、脱位、创伤等的复位与固定,清创与缝合,外用药与内服药及其注意事项等,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较为先进。其中肩关节脱位的椅背整复法,在当时处于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

宋辽金元时期,中医骨伤科有了很大发展,无论基础理论或是临证诊疗,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而到明清时期,是我国骨伤科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年代。明代医学家薛己,在外科学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最有价值者为《正体类要》,这是一部对后世较有影响的骨伤科专著,其“气血学说”和“平补法”治伤等学术思想在当代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实践中,尤其是骨病内治方面,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鸦片战争之后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骨科学的传入,中医骨伤科事业面临巨大挑战。骨伤科学临床实践的有效性,使之得以强大的生命力而继续存在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以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成长,也促进了骨伤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