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差异表达基因谱研究

5.脾虚证差异表达基因谱研究

指标弱特异性是中医证候研究难以突破的重要原因,为寻找证候的普遍性或特异性,学者们从基因多态性、证候动物模型与家系基因表达、证候基因网络调控等做了有益尝试,表明“证”存在分子生物学背景,一定程度展现了证的基因背景和科学内涵,为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依据,但总体来说样本数偏少,缺乏重复实验。进入21世纪,陈蔚文带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功能基因谱与模式识别研究”资助下,通过检测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胃十二指肠黏膜差异表达基因谱,探讨中医“同病异证”理论的生物学基础,初步提示脾气虚证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微量元素和能量代谢水平低下,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结果如下。

(1)差异表达基因谱研究 ① 脾气虚证:相较于健康志愿者,脾气虚证差异表达基因54条,72.2%下调,主要涉及物质代谢、免疫反应等相关基因。② 脾胃湿热证:相较于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差异表达基因245条,主要涉及物质消化吸收运输、物质能量合成代谢、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免疫反应等相关基因。

(2)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① 脾气虚证:通过BRB Array Tools和IPA软件分析,相较于健康志愿者,脾气虚证获得15个物质能量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占总差异表达基因75%,其中脂类表现为脂肪酸分解和胆固醇转化降低;蛋白质类表现为影响自主神经和尿素循环过程的氨基酸代谢降低,蛋白质合成降低,错误折叠蛋白泛素化降解增加以及翻译后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降低;糖类表现为糖原和聚糖合成降低;核酸类表现为DNA复制和转录降低,DNA损伤修复增加;总体表现为脾气虚证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主要为酶基因表达下调,推测可能是导致脾虚证营养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② 脾胃湿热证:相较于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获得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且表达倍数>2显著差异表达基因56个;其中与脂类相关主要涉及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和糖脂代谢;与蛋白类相关主要涉及蛋白质生物合成、蛋白质泛素化、靶向输送和翻译后修饰过程;与核酸类相关主要涉及DNA复制与修复、转录调节;与糖类相关主要涉及糖原分解和糖复合物合成;与微量元素相关主要涉及铜离子、锌离子、铁离子和钙离子代谢;与能量代谢相关涉及线粒体结构和氧化磷酸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