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剂在APL治疗中的应用
砷剂的使用,有效改善了APL初发及复发难治性APL患者的预后。20世纪70年代哈医大一附院药师韩太云和中西医科张亭栋尝试静脉注射含有砒石、微量氯化汞及蟾蜍的“癌灵1号”结合辨证论治的多种中药治疗多种癌症。90年代,该团队回顾性地报道了这种联合治疗方法对APL特别有效,可使60%患者达到完全缓解,5年生存率为50%(32例中16例生存达到5年),10年生存率30%。随后,韩太云将砒石提纯,最终精制成亚砷酸注射液,即纯三氧化二砷注射液。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陈竺、陈赛娟、陈国强、沈志祥等与张亭栋等通力合作,在1996年尝试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对ATRA或化疗药物耐药的APL患者,1997年报道经ATRA和化疗诱导缓解后复发的15例患者,接受10 mg/d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10例患者中9例(90%)单用砷剂获得了CR,另外5例患者在砷剂联合低剂量化疗药或ATRA治疗后也获得CR。在砷剂治疗的过程中,未发生骨髓抑制,仅有轻微的副作用如皮肤瘙痒、皮肤红斑(26.7%)和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在5.54 mol/L至7.30 mol/L的峰值后,血浆砷剂被迅速清除,持续应用砷剂并不改变其药代动力学行为。尿液中的砷剂增加,每日排泄的砷剂占用药量的1%~8%。头发和指甲中的砷含量也增加,在CR期的峰值含量达2.5~2.7 mg/g。另外发现,在停用砷剂后,头发和指甲中的砷含量也降低。有关临床资料的精细分析表明:对三氧化二砷有治疗反应的所有复发病例仍然表达PML-RARα融合基因,而1例丢失了该融合基因的复发患者则呈现耐药。这一结果提示:三氧化二砷对APL的特异作用可能与PML-RARα融合蛋白相关,但其作用机制则完全不同于ATRA。1999年报道在11例初发患者中的8例(72.7%)及47例复发患者中的40例(85.1%),经砷剂治疗达到CR。因此,纯三氧化二砷的作用效果不仅在ATRA加化疗复发而且在初发APL患者的缓解率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