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论述和演变

(二)古代论述和演变

中医药学早在数千年以前就产生了标准化的意识,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内涵。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已有很多项关于针灸的标准,如“九针”标准。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根据其性能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国最早的关于药物学分类的专著。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贯穿着理法方药的有机结合的辨证施治的规范。魏晋时期《针灸甲乙经》对腧穴做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对每个穴位的针刺深度、留针时间也做了详细的说明与规定,并且具体阐述了误刺禁针穴位所造成的后果,为后世医家确立了规范。公元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了夹板固定骨折的手法。《雷公炮制论》系统阐述了有关药物的性味、炮制、煮熬、修治等理论及具体操作方法,是中国最早关于中药材炮制的规范。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官药局的制剂规范,是中国最早关于中成药的规范。清代《温病条辨》论述热病学三焦辨证和施治的规范。数千年前的中医药人就在治病救人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中医药标准化的雏形,并在医书中完整保存,为后世研究中医药标准奠定了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