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转化应用
传统的针刺技术
使用手针提、插、捻转,旨在引起酸、麻、胀、重的得气感觉,被普遍认为是产生针刺疗效的前提。这种方法在大部分医院的针灸科至今仍在使用,特别是在国际上,占有主流地位。在针刺的方法学上,由于不锈钢针的出现使针体变细,由于进针套管的应用减少了针尖刺入皮肤时产生的刺痛感。在针刺的侵入性损伤方面,一般在运针找到得气感后留针时间不超过20 min,其中间断运针的时间不会超过10 min,因此不存在组织损伤问题。但当针刺用于“麻醉”目的时,运针持续时间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必然产生穴位局部组织损伤(包括神经纤维断裂、局部血肿等问题),使针麻的广泛实施遇到一定阻力。
(1)针刺方式由机械刺激向电刺激的转变 有研究指出;给人体耳针,可以引起痛阈升高。但如留针而不捻转,则痛阈逐渐下降。体针刺激的情况与此类似。如何做到继续保持刺激而不损及局部组织?最简单的手段是改变刺激模式,由机械刺激改为电、光、磁刺激等形式。鉴于神经组织对电刺激敏感,而对光、磁刺激不甚敏感,因此电针成为机械刺激以外的首选。
(2)电刺激物理参数的确定 神经传递信息采取“动作电位”的形式。这一事实排除了采用直流电刺激的可能性,而只能采用脉冲电刺激(如矩形波)形式。大量基础研究结果证明,脉冲电流的三要素中,脉冲频率是主要因素。当脉冲频率超过100 Hz时,神经纤维就不能长时间以1∶1的方式跟随,因此脉冲电频率应该不超过100~200 Hz,每一脉冲的宽度应该不超过1 ms,每一脉冲电流的强度应该不超过5 m A。这些因素构成了电针仪输出脉冲的主要参数。
(3)电针参数与其导致的生理效应的关系 在针麻临床实践引起的大量基础研究中,最实质的发现之一是:不同频率的电针可以引起脑内生成不同的神经化学物质。这完全是发自中国的原创性成果。在西方主导的神经科学中,承认外周(弱、强、超强)刺激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但没有一个章节提到何种外周刺激可以特异性地引起脑内某种特定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强调针刺手法不同(烧山火、透天凉等)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但是没有一处指出,某一种针刺手法引起特定疗效具有何种物质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说,针麻镇痛研究确实加速了神经科学的发展,并为针刺时选用不同的“手法”产生不同疗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今后的研究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针刺持续时间对疗效的影响:国内针刺疗法通常每天1次,国外通常每周1~2次。但没有关于持续针刺有何不良影响的系统描述。因此,本实验室关于针刺时间过长可能引起针效降低(耐受)的发现具有首创意义。实际上是把医药界熟知的关于大剂量长时间用药会产生“药物耐受”的概念,扩展应用于生理干预。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关于“针刺耐受”的概念可谓“既陌生,又熟悉”。
2)东方针刺疗法与西方神经调控的关系:从外周刺激调控中枢神经功能来说,两种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中医关于针刺同一穴位可以使功能过盛者减弱、功能不足者加强的调控(modulation)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