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主神明、脑藏神

1.脑主神明、脑藏神

(1)脑的内部结构 中医学研究人脑,最早以抽象而朴素的认识观点对脑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认为脑内有九宫,泥丸为脑之中心,乃一身之祖窍,诸阳之会,万神汇集之都。脑与髓相连,合为一体,故明代李梴曰:“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也。”髓不仅连脑养神,还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通,为脑与全身各部连结的要约。

(2)脑与全身各部的关系 脑与全身各部有密切联系,五官是脑之外窍,脑赖五官的作用而视物、听声、嗅气、辨味。脑与躯干、四肢、内脏的联系,从组织结构上讲,是脑“散动觉之气”,通过脊髓而达到皮肤、四肢,乃至全身各部。从气血运行上看,脑是通过经络而联系全身四肢百骸。十二经脉之气血都与脑有关,运行、灌注、荣养都与脑有联系。从功能作用上讲,脑髓充盈,身体则轻劲有力,思维正常,能胜任体力和脑力的各种劳动;反之,脑髓不足,身体则见头晕眼花,耳鸣心悸,颈酸无力,精神欠振作,运动受限,骨萎肌缩,甚则昏迷谵妄。正如《灵枢·海论》所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3)脑与心的关系 中医学一方面论述神与脑的关系,另一方面将神分属于五脏,特别是心,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这种认识是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受传统文化所限制。所谓心藏神,是藏心自身之神,即血脉之神,为五脏神之一,并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清代林珮琴曰:“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腑,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说明脑神与心神不同。“头为身之元首”,总摄众神,也包括心神在内。

(4)脑主神明、脑藏神 人们对于脑的认识是建立在质朴的、抽象的并按照比类取象的天人合一的认识论上。正由于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的外征上,在客观上已认定人体内有一司控精神、意识、思维、情感及协调脏腑功能和肢体运动的物质系统。“脑主神,主思维”的论述在《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已有提示,在《殷墟文字缀合》380这则卜辞中有一个象形字“思或想”的写法“”,即“以手挠头”,值得玩味和思考。可能是由于对脑的观察和研究太困难,直到后来则强调了心主思维,而逐渐淡化了脑的主导地位,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中医脑病学的发展。但无论如何,这些论述都为古人认识脑主思维提供了文献证据。

脑是机体全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精神意识活动的枢纽。《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明代金正希在《本草备要》中也认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医林改错》“脑髓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张氏医通》中也说:“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说明头脑为阳气之所聚,故一身清窍在上。智慧技巧,认识思维,分析决断,情绪情感,感觉联想等精神活动都是脑的生理功能。《元气论》说:“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邪消于外。”

(5)神的生理病理 “神”是个抽象的代名词,原指人的思想、意识等一切精神神志活动,同时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概括,在少数情况下,神亦被用来指巧妙、高明和正气。中医理论中的“神”主要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能力,它主宰着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内的人体一切生命运动及变化,同时也是脏腑气血盛衰显露于外的征象。神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赖后天水谷之精的营养,舍于五脏,集藏于脑海,布行于气血,依附于身形,从而主持人的生命活动。神的作用既向内,又向外,“具众理而应万事”,协调脏腑,调整形神,通关窍,泽肌肤。神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功能。“脑主神明”,神来源于精血,神能使气,则“神明”,表现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常,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肢体灵活有力。“神不导气是百病始生”的关键,神不能导气,不能任物,则出现神识异常,全身各种功能失常。所以神匿、神散、神失、神昧、神痴、神呆等是各种脑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脑病,“治神”为先,当“醒神”“调神”“安神”“养神”,内关、水沟醒脑开窍,印堂、上星透百会醒神调神,百会四神聪安神宁神,风池、完骨、天柱养神健脑,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利窍,四白调神开窍等一系列针刺配方,不仅应用于中风病、血管性痴呆、脑外伤,或脑部肿瘤手术后恢复期、多发性硬化等脑系病变,在周围神经损伤、各种痛证的治疗中也收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大量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治以调神为根本,针以守神为首务,效以神应为保证,奠定了中医脑病理论基石,开创了中医脑病新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