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  语

三、结  语

外感热病,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始,围绕着伤寒学及后来的温病学的理论创新,始终处于中医学术发展的焦点与核心地位,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近现代以来,虽然由于抗生素的兴起与健全的卫生隔离制度的实行,医学界外感热病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然而,2003年春季暴发的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提醒了我们,其实外感热病威胁并未离我们远去,尤其是在抗生素被广泛应用甚至滥用的今天,各种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及严重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在抗击SARS的战斗中,中医人的出色表现,又重新让我们认识到中医理论在治疗外感热病中的重要价值。

国医大师,是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国家级中医大师,均为我国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学术最高水平。邓铁涛、周仲瑛、张学文、张镜人、薛伯寿等多位国医大师对于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发展与创新,系统总结国医大师治疗外感热病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在未来预防与治疗烈性传染病与严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铁涛.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J].中医杂志,1955(5):6-10.

[2]邓铁涛.试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J].江西中医药,1955(8):11-16.

[3]陈坚雄,邱仕君,刘成丽.邓铁涛中医发热病学学术构想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6):716-719.

[4]裘沛然.伤寒温病一体论[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2-7.

[5]张学文.温热急症诊治中一些问题的体会[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5):1-3.

[6]刘绪银.张学文释温病毒瘀[N].中国中医药报,2012-01-16(4).

[7]雷亚玲,罗翌,李军.张学文从毒瘀辨治温热病急症学术思想探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6):710-712.

[8]周仲瑛,吴勉华,周学平.“瘀热相搏证”的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0,5(4):222-225.

[9]周仲瑛,吴勉华,周学平.瘀热相搏证中医辨治指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11-1414.

[10]张镜人,张雯.张镜人谈张氏家族对伤寒热病的临床证治特色[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0):1-2.

[11]陈锐.张镜人外感热病治验[N].中国社区医师,2012-07-15(20).

[12]孙元莹,郭茂松,姜德友.张琪治疗高热经验[J].四川中医,2005,23(8):6-9.

[13]颜德馨.急性热病诊治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9):18-21.

[14]李游,薛燕星.初探薛伯寿治疗外感热病的原则与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9):3173-3174.

[15]张晨,薛燕星,赵冰.薛伯寿辨治热病经验撷菁[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98-100.

(执笔人:张宇鹏、薛伯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