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物实验

2.动物实验

针刺镇痛究竟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还是动物界共有的现象?北京医学院针麻研究组取常用的家兔、大鼠等实验动物进行试验。

(1)家兔针刺镇痛实验 上海生理研究所和北京医学院选用家兔进行实验。用眼罩蒙住家兔的双眼,以便减少视觉刺激干扰。用强光(辐射热)聚焦在兔的鼻部,约5 s,兔会甩动头部,躲避热辐射。记录下开始强光照射到发生甩头反应之间的时间(精确到0.1 s),该值称为“闪避阈值”(相当于“痛阈”)。给家兔静脉注射吗啡4 mg/kg,痛阈会逐渐升高,最高达到原始水平的150%以上,保持40~50 min,然后逐渐恢复。如果给家兔后肢膝部相当于足三里的部位扎针,轻轻提插捻转10 min;或用2 Hz和15 Hz交替(每种频率各持续3 s)的疏密波电刺激10 min,刺激强度为1 m A,家兔的痛阈(闪避阈值)也可以升高150%或以上,鼻部和尾部痛阈升高幅度相同,表示其镇痛作用是全身性的。停止刺激后,痛阈逐渐降低,半衰期为11 min。上海第一医学院针麻组在兔耳上用钾离子透入法测痛,也发现用2 Hz电针家兔合谷和内关穴30min,可使皮肤痛阈显著提高,40min回复正常水平。由此得出结论,在家兔身上也可以观察到针刺镇痛现象,与人体相比,它的作用起效较快,持续时间较短。

(2)大鼠针刺镇痛实验 大鼠是另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用辐射热照射鼠尾,记录引起甩尾反射的阈值作为伤害感受的指标。调节光源强度,使其基础甩尾阈值保持在5 s左右。为防止鼠尾皮肤不受强光烧伤,设定痛阈上升150%作为上限。如果痛阈值超过150%,即停止强光照射。电针刺激采用2 Hz/15 Hz交替的疏密波;电刺激强度由1 m A开始,先递增至2 m A,最后到3 m A,每种强度保持10 min,总共30min。84只大鼠的实验结果,大鼠的甩尾阈值均有升高,但升高幅度各不相同。有的镇痛效果好,痛阈升高50%以上,称为针刺镇痛强效者,有的效果差,痛阈升高不到50%,称为针刺镇痛弱效者。相隔1 h再做一次实验,总体上说效果是可以重复的(强效者保持强效,反之亦然)。但相隔1~2周再次测定,针刺镇痛的离散度就有增大趋势。如果改换测痛方法,使用电刺激尾部,记录大鼠发生嘶叫反应来测痛,或用电刺激牙髓引起张颌反射作为伤害感受指标,均可观察到针刺镇痛反应。

(3)其他动物实验 不同实验室曾用不同种类动物,包括小鼠、猫、猴等常用实验动物,甚至马、牛等大动物,都观察到针刺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关于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中是否能用动物实验加以模拟,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① 有人认为电针试验中,往往要把动物加以固定或部分限制其行动,这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应激(stress),而应激本身就会引起镇痛效果。因此如能在自由活动条件下进行针刺实验,应该具有更强的说服力。② 关于电针刺激的强度。一般家兔实验只要1 m A的电流即可引起镇痛,而大鼠实验中要用2~3 m A电流才能引起明确镇痛效果。已知3 m A的电流会激活一部分Aδ神经纤维或少量C纤维兴奋,产生疼痛感觉,并进入一定程度的“应激状态”,这时产生的镇痛效应有可能属于“应激镇痛”或“以痛致痛”范畴。而临床上针刺只引起酸麻胀重等“得气”感,决不会产生明确的痛感。由此认为动物实验中不应该使用太强的电流来制备针刺镇痛模型,否则说服力不强。③ 一般认为,针刺所刺激的神经纤维属于肌肉肌腱附近的比较细的有髓鞘(Aβ和Aδ)纤维,至于专门传递伤害信息的无髓鞘的C纤维,即使稍有涉及,也不是主流,因为针刺毕竟不是通过强烈的“以痛制痛”途径来治病的。④ 动物是否有经络,这是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来模拟“穴位”的位置,描述为“相当于”人体的某一穴位。⑤ 为什么实验动物中约有10%~20%针刺没有镇痛作用(针刺镇痛弱效或无效),实际上人体也并非每人针刺都有效。这个问题将在后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