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研究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是坚持尊重中医原创思维和理论,从中风病的症状、证候观察入手,展开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提出新学说、新治则、新治法,研发中药制剂为临床诊疗服务;提出临床科研数据共享的新思路,建立中风病临床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平台;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团队。借助数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技术方法,坚持“我主人随”,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开展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研究坚持产学研结合,如中药新药的研制、技术方法的推广、标准规范的应用等,将科研成果以新制剂、新技术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直接为临床医疗服务。随着中医标准化工作的推进,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建立标准化工作的规范流程,并对部分标准进行完善,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中医古籍中对中风先兆症早有详细的描述。融入中医养生、保健在内的中风防治方法蕴含了中医整体观念,临床依从性较好。但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临床实践中多遵循西医的脑卒中防治指南,普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有很多患者还同时口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药,但这种中西药物联用的方法给患者带来的益处有多大,成本-效益如何,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的。中风病的有效抢救措施,关键在于能否在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及时有效的治疗,但我国国情导致了救治延迟的现状。中医药早期干预主要针对中风病辨证治疗,缺血性、出血性中风均可应用,可使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之前,甚至在救护车上或家中即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缩短发病至诊疗的时间。但目前在临床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医药早期干预的疗效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虽然救护车上也给患者使用醒脑静等中药注射液,但难以成为有效的措施写入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由于时间窗的限制,溶栓难以令更多的患者接受,中药注射液广泛使用,但缺乏对其时效、量效、证效关系的研究,导致中药注射液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出现;公众对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知晓率较低,难以做到及时接受中医药治疗,因而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中医康复方法如针灸、中药泡洗、推拿按摩等,具有较好的疗效,操作手法方便易行,安全有效,不仅应用于医院、基层,且适合于家庭。目前,由于康复网络不完善,中医康复方法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各地区康复技术发展不平衡和公众缺乏降低致残的知识等因素,导致中医康复医疗覆盖率低,多数患者难以得到有效的康复治疗。
为进一步加快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研究,建议尽快建立脑血管病中医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以促进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具有实质性的中西医合作研究。完善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机制,保持研究团队及脑病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强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完善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脑血管病临床数据中心,为基于大数据逐步深入链条式的研究工作、促进成果转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