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外感热性病,即由外邪侵入人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热病”的概念最早见于《素问·热论》,认为其发热是外感病的共同特点,故名为“热病”,并以三阳三阴概括外感热病的证治规律。“伤寒”本出于《内经》,今之“热病”皆属“伤寒”一类,《难经》亦曰“热病”为“伤寒有五”之一,故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以“伤寒”涵盖一切外感热病,其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则明显受到《内经》“热病”三阳三阴说的影响。《伤寒论》创新发展显著,为外感热病的智慧之学。此后六经辨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成为诊治一切外感病的纲领。至北宋林亿校刊后,《伤寒论》得以普及,研究方法与内容亦不断丰富,通过对《伤寒论》不断地研究与阐发,出现了尤在泾、喻昌、柯韵伯、方有执等众多医学大家,逐渐形成影响深远的伤寒学派。
唐代孙思邈记载创立了较多温病名方,如犀角地黄汤、苇茎汤、紫雪丹等。宋代韩祗和、庞安时等对温热病的辨证与治疗,以强调清热为主,体现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金代刘河间率先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的观点,并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明代王履《医经溯洄集》进一步把温病从概念、发病机制和治法上与伤寒明确区分,指出温病不得和伤寒混称,其治法以清里热为主。
明末清初吴有性著《温疫论》,阐发温疫之戾气病因及疫病诊疗之法。《温疫论》自成体系,首次从发病原因、感邪途径、邪犯部位、初起见症、传变过程、治疗法则和是否传染等方面,对伤寒和温疫进行辨析,从而将温疫辨治从《伤寒论》范畴分离出来,对于温病学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有着极大的影响。此后,江浙地区又相继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理论与治疗方法。其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被称为“温病学派”,叶天士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和方法,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和伤寒的区别,把温病学说推向了新的高度,丰富了外感热病的辨证内容。其后吴鞠通在全面研究上迄《素问》、张仲景,下至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提出将温病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即所谓“三焦辨证”理论,并据此制定出一套比较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剂,从而构成了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在历史上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始终存在分歧。由于《伤寒论》本于《内》《难》,为广义伤寒,以至于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但因其“详寒略温”的特点,如何认识处理温热性外感病创新发展则成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亦是寒温争鸣的根源所在。其中,伤寒学家以《伤寒论》统括一切外感病,局限于六经辨证的藩篱,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将温热性外感病成就纳入其中。而温病学派则以正名为起点,论证温病有异于伤寒,特别是戾气病因学说的提出与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确立了其在外感病学的完整体系。然而,伤寒与温病,总属于中医外感热病学范畴,两种学说各有所长,相得益彰。首先尝试将伤寒与温病二者结合,寻求寒温统一理论的是清代俞根初,俞根初综论伤寒热病,其著作《通俗伤寒论》认为张仲景以伤寒二字统括四时六气外感证,其诊治外感既强调六经辨证,又会通三焦学说,治疗中重视透邪外出,用药以灵稳清轻见长,在寒温并论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