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一、背  景

中医五官科学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医药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疾耳”“疾口”“疾言”“疾自(鼻)”“疾目”等记载。

《内经》在眼耳口鼻咽等领域,从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心主舌……在窍为舌”“脾主口……在窍为口”“肺主鼻……在窍为鼻”“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忧恚无言》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而在病证方面,《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灵枢·脉度》言:“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img鼻渊。”《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素问·阴阳别论》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专卷论述五官科疾病,且第一次将耳、口、鼻、舌、唇、齿、喉病归为“七窍病”,在辨证论治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广泛采用了外治、针灸、手术、砭法、导引、食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及至明清两代,可以说是古代五官科学的鼎盛时期。《医宗金鉴》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总结,内容丰富,且用歌诀的形式表达,便于记忆。其中载有大量眼耳口鼻咽喉唇舌的各类疾病,并附有绘图,还初次出现了耳痔、耳挺、耳蕈等病的记载。清代的喉科发展尤为突出,喉科专著相继出现,如《喉科指掌》《尤氏喉科秘书》《重楼玉钥》等。

眼科方面,金针拨障术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出眼疾候一首》中指出:“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其有障,作青白色……名作脑流青盲眼……”“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记载中的“金篦”即治疗白内障最早的手术器械——金针。宋代的《太平圣惠方》特别对金针拨障术有详细的介绍,该书卷三十三《开内障论》指出:“凡内障之眼,形候甚多,好恶非一,有冰、有涩、有滑、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