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在古代中医和西医中的药用价值
在中药领域和西方国家,砷剂被用作药物治疗疾病(如梅毒、癌症等)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400多年以前,古代中国和希腊就已经开始了砷剂作为药用的历史。据记载,最早关注到砷剂应用的是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0年)。他用雄黄雌黄膏治疗皮肤溃疡。迪奥斯科里季斯(Dioscorides,40—90年)随后指出,砷剂可引起脱发但同时可以清除疥疮、虱子和许多可能发展为癌症的皮肤病变。以后,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年)和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41年)将砷剂治疗引入欧洲。
在古代中国,砷剂治疗疾病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前263年)。它记载了砷丸对疟疾相关的周期性发热的治疗。雄黄含膏可以用于治疗像痈这样的皮肤问题也被记录在《神农本草经》(前100年)。孙思邈(581—682年)制备了一种由雄黄、雌黄和砒霜组成的药物用于治疗疟疾。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18—1593年)记载“砒石解毒治壅、烂肉,蚀瘀腐、瘰疬”,阐述了砷剂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
到了18世纪以后,大量的砷化合物被用作药物。18世纪,英国发明家托马斯·福勒(Tomas Fowler)研发了Fowler氏溶液,化学名KH 2 As O3,是一种三氧化二砷在碳酸氢钾(1%w/v)中的溶液,用以治疗银屑病、湿疹、天疱疮等疾病。19世纪,砷化物、砷盐被外贴使用来治疗溃疡和癌症。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合成了有机砷“撒尔弗散”(Salvarsan)治疗梅毒和锥虫病取得成功。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Fowler氏液被用来治疗CML,因其可诱导CML临床缓解而受到关注。此后,由于砷剂的慢性毒性被陆续报道,加之化疗药物的引入,砷剂作为治疗CML和其他白血病的药物在20世纪30~50年代被逐渐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