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经络与脏腑归类方法,提出“阴阳六经”辨治消渴病的理论

(三)按照经络与脏腑归类方法,提出“阴阳六经”辨治消渴病的理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总结了专科近30年的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提出了“阴阳六经”辨治消渴病的理论,具体辨证顺序为“首辨阴阳,再辨六经,再分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标本”,具体分析10个证型,阳证: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虚证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加减治疗,瘀热互结兼气阴两虚证以加味桃核承气汤为主加减治疗,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阴证:太阴阳明虚寒证以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少阴阳虚寒湿证以附子汤合四逆汤加减治疗,少阴阴虚证以黄连阿胶汤为主加减治疗,厥阴经脏虚寒证以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阴阳寒热错杂证:中焦寒热错杂证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以乌梅丸加减治疗,正虚阳郁、上热下寒证以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熊曼琪带领的团队专科近20年对“加味桃核承气汤”进行了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证实此方治疗消渴病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糖调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针对消渴病的治疗,他们建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即以评价“形、神、纳、眠、便”改善情况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现代相关医学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神、形、纳、眠、便”实际上是人体正气在不同生理功能下发挥正常作用之外在表现,其用为五,其体为一,即人体的正气(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