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与神经调控(neuromodulation)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5.针刺疗法与神经调控(neuromodulation)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所谓“神经调控”,意思是选择性刺激神经系统特定部位,可以改变其功能活动,使其活动增强或减弱,或从功能失常转为正常。实施神经调控有两种途径:如果把刺激电极放置在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的特定部位(例如大脑皮质的运动区,或脊髓的背柱),称为“中枢”神经调控;如果把刺激电极放置在周围神经上,称为“外周”神经调控。从这种意义上看,也可以把“电针”看作是“外周”神经调控的一种。只是一般的神经调控电极是相对永久地放置在某一部位,而电针是使用时插入,用毕即拔除而已。

成功实施电针或TEAS的关键除了选好刺激部位(穴位),还要选好电刺激参数。用于电针的脉冲电刺激包含至少三个成分:频率、波宽、强度。① 频率:神经组织能感受的脉冲频率在每秒1~100次之间,称为1~100 Hz(赫兹)。如果超过100 Hz,达到几百或几千赫兹,神经就不能一对一地给以反应。这是因为每一次神经兴奋以后,都有一个“不应期”,不能对快速到来的第二个刺激发生反应。② 波宽:神经所能接受的脉冲波宽在0.1~1.0 ms(毫秒)范围,波宽超过1 ms的脉冲电流,不属于对神经组织的适宜刺激。③强度:电脉冲的强度范围在0.1~5.0m A之间,刺激太弱不起作用,刺激过强无益或反而有害。以上三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例如,同样是波宽0.5 ms,强度2 m A的脉冲电刺激,在2 Hz频率时感到很舒服,如转到100Hz,就感到过强,必须将波宽缩小为0.2ms,才能舒适地接受。所以以上3个参数必须合并考虑。而这3个因素中,又以频率为关键因素。这是因为神经传导信息是以发放单个冲动的模式来进行的,在单根神经纤维上传递信息的编码,就表现在脉冲的频率(实质是两个脉冲之间的间隔距离)上。这个间隔距离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每秒2次(2 Hz)或每秒20次(20 Hz),固定不变;也可以是有变化的,例如有时2 Hz,有时20 Hz,交替进行;或是以某一种特定的不规则的节律来编码。由此可见,确定电刺激的频率或节律,是实施神经调控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在大鼠实验中已经发现,在穴位上施加2 Hz的电刺激可以引起脑和脊髓中释放大量脑啡肽和内啡肽,而100 Hz的电刺激,可以引起脊髓中释放出大量强啡肽,两者均有镇痛作用,但各具特点。而如果采用2 Hz和100 Hz交替的疏密波,则上述3种肽类物质可以同时释放出来,发挥协同镇痛作用。研究者的任务,一是探讨脑内什么物质可以控制何种生理功能,二是用什么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可以选择性引起该脑区特定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最终为医学所用。如果说药物的处方至少要包括药物名称、每次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则针刺疗法的处方应该包括进针部位,或皮肤电极的放置部位;手针的深度和运针的手法;如用电针,应该说明电刺激的频率、波宽和强度;每次使用的持续时间(一般为20~30 min),每天或每周使用的次数。如不充分说明上述条件,就不能宣称是恰当地定义了针刺(包括电针、TEAS)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