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多种血瘀证模型及实验方法

(四)创建多种血瘀证模型及实验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系列国家级课题的支撑下,多种血瘀证及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实验方法被建立起来,为进一步从多层次、多靶点、多学科揭示血瘀证的科学内涵、活血化瘀的治疗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平台。

通过模拟人体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复杂的病理改变,注重物理损伤、高脂饮食、免疫损伤、应激反应、血管内膜损伤及基因遗传等复杂因素复合叠加,转单因素AS模型为复合因素AS模型。如率先以高脂饲养、免疫损伤及应激反应等综合因素,建立大鼠高脂血瘀模型;针对免疫炎性反应这一贯穿AS始终的重要因素,通过给家兔注射异体动物血清蛋白后继喂高脂饲料建立了免疫损伤AS模型,与单纯高脂饲料AS模型相比,AS病理改变形成时间缩短,病变弥漫,病变性质类似人类AS的复合纤维斑块;采用4F·Fogarty导管剥脱拉伤腹主动脉内皮后继喂高脂饲料的方法,成功复制出兔节段性AS模型;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损伤中国小型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内膜结合高脂饲料,建立了猪冠状AS模型;在国内率先引进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ApoE-/-小鼠)模型,进行中医药稳定AS不稳定斑块研究;针对动脉内皮损伤这一AS的始动因素和基本病理环节,以不同浓度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UVEC),建立了内皮细胞(vascularendothelial cell,VEC)损伤模型;模拟内皮细胞损伤后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生这一AS的主要病理变化过程,采用氧化修饰LDL诱导血管VEC损伤的培养基培养VSMC,建立了VEC损伤后继发的VSMC增生模型。针对冠心病“瘀毒互结”的病机认识,建立了整体、组织和细胞三个层次的系列模型:采用冠脉结扎致大鼠“因瘀致毒”模型,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加耳缘静脉注入内毒素诱导家兔“因毒致瘀、以毒为主”模型,通过三氯化铁(FeCl3)诱导颈动脉血栓法模拟“因瘀致毒、以瘀为主”模型,通过ApoE-/-小鼠模拟“毒、瘀致易损斑块、瘀毒致变”模型,ox-LDL诱导HUVEC损伤模拟“瘀毒互结”模型等。上述AS模型的建立,为中医药抗AS、稳定AS斑块的疗效观察和机制探索提供了技术平台。除此之外,建立了许多较为先进的实验方法,如可视化血液流变学观察、舌质微循环观察等血瘀证动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