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润燥兼顾

2.润燥兼顾

“顾润燥,纳化常”是路志正治疗脾胃病的核心观点,是从脾胃的性质和功能两方面来论述调理脾胃的方法。“润燥”指脾胃的性质,“纳化”指脾胃的功能,只有脾胃润燥适度,才能纳化正常。他认为,在临床上会出现润燥失调,纳化失常等病理状态,需要润与燥兼顾,纳与化并举,才能收到比较好的疗效。因此运用甘凉濡润、淡养胃气之法时,须知脾胃为一整体,阳动阴静,治有刚柔,既要防滋腻碍脾,又须避阴柔壅胃,故甘凉濡润之中,佐以辛香、辛苦流动之品,以达到补脾阴而不碍胃阳,培中宫而不燥津液,宣通滞涩而无燥之弊。

邓铁涛认为,每个脏腑都有其生理特性,遣方用药必须照顾到脏腑的功能特点,调和脏腑阴阳。如胃腑在生理上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方面,胃主通降,应保持胃气通畅,另一方面,胃喜润恶燥,应注意保护胃中津液。邓铁涛认为,在慢性胃病中,因脏腑功能较差,故培补不能急于求成而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否则只能滞其胃气,灼其胃阴。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张镜人提出了“欲调升降,先疏肝胆,欲和脾胃,宜适燥润”的基本治法。据此他制定了一整套治疗胃病的方案,并创制了系列成药,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李振华在治疗脾胃病时,也提倡“润燥相合,各得其宜”。因脾病多湿而治重温燥,对胃阴虚的各种胃病,他常用柔润之品以滋养胃阴,多以叶天士的养胃汤为基础。刘祖贻治脾重在运脾升清,包括温运脾阳、濡润脾阴和湿邪食积的消除。身重纳呆、腹胀腹泻,则用苍术、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花等运脾化湿。他认为,用药要顺应脾胃的生理特性,补以甘酸,泻以苦辛,用药轻灵,不过用苦寒辛燥,须顾护脾胃气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