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组分中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单味中药饮片包含有多种化学结构、性质和药理活性不同的成分。因此,基于饮片层次的方剂配伍研究,无法清楚地揭示配伍的科学内涵;方剂配伍理论的基础研究,常常着眼于认识配伍规律,但不能解决中药质量存在的一致性差、质量标准低,疗效不稳定,国际化受阻等难题。因此,在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方法诠释方剂理论内涵的同时,更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临床诊疗和药物研发服务。基于问题,组分中药理论应运而生。

1999年,以王永炎、张伯礼为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队承担了人口与健康领域第1个中医“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G1999054400)。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承担,分为8个课题组,百余名多学科交叉研究人员参与联合攻关。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引进了复杂科学方法论,同时借鉴了西方中药研究的经验,以5个经方为载体,以配伍配比为切入点,开展了介于中药饮片和中药单一化学成分之间的有效化学物质部位或成分群(即有效化学组分)为重点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

2005年和2012年,张伯礼院士团队连续承担了两项“973”计划项目(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规律研究),深化组分中药研究。围绕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两个基本清楚”,不断完善组分中药理论和技术体系。组分中药理论的发展,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转变,为现代中药的发现与设计开拓了思路和途径,中医药研究领域展开了广泛的方剂组分配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