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失调,津枯液燥,燥痹内生

2.脾胃失调,津枯液燥,燥痹内生

历代古籍中无燥痹病名,路志正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等特征,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于1989年创新性提出“燥痹”病名,其燥痹学说丰富了中医风湿病理论内涵。他认为燥痹的形成为外感燥邪,过服温燥之品或素体阴虚郁热所致,但强调脾胃失调,津液代谢障碍,为燥痹产生之重要内因,“脾胃为津液之本”。《素问·经脉别论》中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亦是津液的来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将水谷之物化为津液,并通过脾气将其上输入肺,与肺肾一起,在津液生成、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水谷精微化生而来的精气营血,藏之于脾,又有赖于脾阳的蒸其津液,化其精微,脾气散精而输布于全身,以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使人体肌肤孔窍得以濡润。脾气和脾阴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脾气的活动以脾阴为物质基础,脾气可以生阴血,统摄血液而固阴,脾阴又可化生脾气,倘若脾阴不足,则脾气功能亦减弱,也导致脾气受损,使津液敷布障碍或津液不生,不仅影响本脏的功能,亦使肝、肺、肾及五窍失去脾阴濡养。气阴两虚,津亏血涩,脾胃不足,生湿生痰,蕴久化热,或阴虚火旺,炼液成瘀,瘀热互结,而生燥痹诸症,迁延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