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确立“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

1.针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确立“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开辟心脑血管病防治新途径

首先运用络病学说探讨冠心病病机及治疗规律,其病位在心之络脉,心之络脉瘀阻不仅可造成心痛证,而且心之络脉痉挛、绌急亦可造成猝然不通而痛。心气虚乏是形成心络瘀阻,心络绌急而致心痛发作的重要因素。心气虚乏,运血无力,心络瘀阻而致胸痹心痛,此乃因虚致瘀,本虚标实。心气虚乏,不能温煦血脉,一遇过劳、寒冷刺激易致心络绌急、拘急而引起心痛猝然发作,络脉绌急常在络脉瘀阻的基础上发生,络脉绌急又可加重络脉瘀阻,甚者在此基础上发生络脉瘀塞即冠脉循环的“脉络-血管系统”完全堵塞,从而导致真心痛即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故提出“心气虚乏、络脉瘀阻、绌急而痛”冠心病病机新认识,以及“搜剔疏通”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把辛味通络、虫药化瘀、搜风通络、藤药通络、络虚通补等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应用于心脑血管及其他血管性病变的治疗当中,极大地扩展了中医治疗血管病变的视野及药物选择范围。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同样存在着脑络气滞(或虚气留滞),并进而引起脑络瘀阻/脑动脉硬化、脑络绌急/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脑络瘀塞(急性脑梗死)即意味着脑之脉络供血供气(天之清气即氧气)的阻断,从而发生各种继发性病理变化。基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同一性,中医学脉解剖形态学上与西医学血管具有同一性,脉络则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及微循环相吻合,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通过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完整性、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促进侧支循环的开启及由此带来的脑组织保护作用,为从微血管保护治疗脑梗死提供了有力证据,将缺血区微血管保护与脑保护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血管神经单元保护,为急性脑梗死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的新靶点。

针对心脑血管病以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的病理机制,创立以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为原则组方的通心络胶囊,方中以人参为君,补益心气,气旺而运血有力,心之络脉自易畅通。水蛭化瘀通络息风止痉、全蝎搜风通络共为臣药。土鳖虫活血通络佐水蛭搜剔络中之瘀,蜈蚣搜风解痉,水蛭、蝉蜕,佐全蝎搜风解痉以止络脉之绌急,赤芍凉血散血,并制人参之温,酸枣仁养血安神以防逐瘀伤正,共为佐药。降香、冰片芳香,引诸药入络通窍为使药。诸药配合,益心气扶正以固本虚,活血通络搜风解痉以祛邪,气旺血行,心脑脉络畅通,临床诸症自能解除。通过对通络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开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可有效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易损斑块、解除血管痉挛、有效地治疗以“微血管损伤”为核心机制的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急性脑梗死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在内皮保护研究方面,通心络胶囊可有效地改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缺氧等危险因素所致血管内皮损伤;在稳定易损斑块研究方面,通心络胶囊显著减少斑块负荷和正性血管重构,显著增加纤维帽厚度和斑块密度,剂量依赖性地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和防止斑块破裂。该研究被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编辑部评论为“传统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最新开展的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炎症性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结果证实通心络通过抑制血管外膜微血管滋生和炎症性血管生成,降低脂质含量,调节斑块成分,稳定易损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该项研究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Supplements杂志中,受到广泛关注;在解除血管痉挛研究方面,通心络可缓解外膜损伤所致血管痉挛,同时对内膜损伤所致血管痉挛亦有缓解作用;同时,通心络胶囊治疗AMI 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通心络能够明显促进术后24 h心电图ST段回落,减少心肌无复流;改善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明显改善心脏室壁运动及收缩功能,显示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的临床价值。针对急性脑梗死,相关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通过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完整性,促进缺血区侧支循环建立及治疗性血管新生发挥基于微血管保护的脑组织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