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新论及其应用

第七章 湿病新论及其应用

[摘要] “湿”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对湿邪致病都十分重视,早在《内经》《难经》中即有所阐述。湿邪致病范围广泛,涉及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湿病的发生、发展、证候表现、治则、转归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朱丹溪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在许多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可见到湿证或夹湿的表现。在疾病的危重阶段,又往往会出现关格、湿痉、水肿、水寒射肺、水气凌心等湿证危候。近几年来,临床各科在湿病的诊断、治疗及湿的实质探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临床研究发现外湿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异常;脾阳不足者水液代谢障碍;湿阻患者能量代谢障碍;脾虚湿困患者,空腹胃电减弱,进餐反应延缓,空腹胃动力低于正常等。高脂血症为痰湿之体的病理基础。许多国医大师在临证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辨湿治湿。其中路志正对湿病“审三因,察湿征;本中土,宣化渗;轻扬剂,和百病”的论述颇为系统。本章在系统梳理湿病学术源流的基础上,对国医大师们对湿病的认识、创新观点、标志性成果等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特色,以为后人研习借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