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四、结  语

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化和拓展中医诊断、认识疾病的视野,病和证有机结合,宏观和微观有机统一,实现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客观化,将其不断深入、推广转化应用并辐射临床各科,提高了临床疗效,大幅度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进程,这是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取得系列成果的主要原因。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这是古代医家对气血关系的认识,也是对血瘀病机认识的理论渊源。但在历代医家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中,大多偏于无形之气,强调气的推动、温煦和鼓动作用,对“血”这一“有形”之体的认识相对不足,多从其在气统领下发挥的濡养作用去认识。陈可冀院士等以有形之体“血”和“脉”为主体,和无形之气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气血理论中气的认识有了载体,使血脉循行和现代血液循环有了契合点,由此带来了传统“血瘀证”辨证的标准化、客观化,带来了血瘀证病因病机新的认识,带来了心血管及其他相关学科治疗方法学的突破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带来了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现代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进程。

在漫长的中医药学术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次疾病认识方法学的发展和创新,都带来了治疗方法学的突破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到金元四大家补阳、降火、培土、攻下,再到晚清时期独重气血,尤其活血化瘀,皆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世界、辨识疾病病理生理能力逐渐向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如何在传统宏观整体认识疾病的基础上,认识现代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辨识其不同病理改变的病因病机,进而治疗随“证”而变,随中医病因病机认识而变,是现代中医不可回避的问题。陈可冀在继承传统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进展,创新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体系,规范了血瘀证的辨证诊断,阐释了血瘀证的科学内涵,创新了血瘀证的治法,形成了现代发展中的活血化瘀学派,不仅推动了现代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为发挥中医药优势、改善心血管病预后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