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理论特点

(二)中医药学理论特点

1.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发展

中医药学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医事活动中日积月累不断总结而逐渐形成的经验感知,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基础。“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有目的的医疗实践活动的总结。

先人通过剖杀动物和人体创伤观察到人体组织大体结构和功能。例如,看到胃肠是空腔器官,里面装有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而总结胃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的特点。而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不节、过饱过饥都会引起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倦怠乏力的临床表现,总结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顺的胃脘功能,反之则会出现相应病证。这些认识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检验去修正,逐渐达到完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可靠的。在检验的基础上,还会不断发展。仍举上例,长期医事实践,加之理性演绎、意象思维,更补充发展出胃喜润恶燥,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胃为后天之本等有关胃腑的理论。

这个集大成的总结,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已有详细记载,但对胃腑理论的检验、完善、发展的过程并没有停止,历代在病因病机治疗方药上都有发挥。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在继承《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创立脾胃学说,对脾胃与元气关系进行了重要论述,阐发内伤热中之证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断,治疗主张益气升阳,并用苦寒泻火之药施治,并创制和总结补中益气等数十首有效方剂流传于世,影响甚远。近几十年来,本书所收脾虚证研究、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研究中又有创见和发展。

以上仅举胃腑病为例,略见一斑,其他的中医药学理论莫不如此,都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有序传承,不断发展,直至今日。若说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中医药学理论在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中接受检验,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着理论,也是中医药学学术长青、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2.中医药学理论的守恒与发扬

中医药学理论博大精深,大致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认知哲学层次的思维,二是临床方法技术层次的思维。其认知体系内核中相对稳定的是哲学思维和理念。这些揭示生命奥秘,阐发健康规律的理念,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纲领,一直在相对稳定地守恒和传承。近些时候,有人讲要剥去中医药学哲学的外衣,这是错误的认识,没有哲学的内涵就不是中医药学。其实哲学并不神秘,现代医学也是有哲学基础的。哲学简单而言就是把握物质世界的世界观和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也是中医药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而学好中医必须掌握中医药学的思维方法并熟练应用之。

也有人讲中医药学理论千百年不变,这是不全面的。中医药学哲学层次的理论因为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所以她是相对稳定的。而由其衍生的病证防治方法技术层次理论则与时俱进,一天也没有停止发展。例如,中风病病因从秦汉时期外风所中到宋元以后内因致病;胸痹的阳微阴弦病机从古代寒凝、气滞,到明清血瘀,再到现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病证变了,病机也一直在变化,认知就更加全面系统。对一首方剂、一味中药的认识,更是一直在传承发展中,认识也更加深入全面,这也是中医药学学术长青的内生动力。

同时,中医的临床认知思维在相对稳定的传承之中,又不断得到后世医家在内涵上的丰富。如秦汉时期总结的,伤寒六经辨证方法在主导着外感病的防治。金元以降,温热病日益增多,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到了明清时代,先后诞生了温病学派,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时至今日,温病理论在SARS、甲流等急性传染病防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伤寒到温病,就是中医药学理论守恒与发扬的最好例证。

3.中医药学理论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内生动力。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始终不能偏离的主线,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历史经验表明,传承创新密不可分,如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在实践中往往传承中有创新,创新又植根于传承,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早在20年前,原卫生部陈敏章老部长就提出“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指导思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也指出,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中医药博大精深,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传统医学知识的自由王国,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医药对每一种病证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论治方法,处方用药的规律都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完善着。在临床各科疾病发展史的研究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传承发展的脉络。

中医药典籍浩如烟海,中医药理论百家争鸣,中医药经验更是不可胜数,从哪做好传承工作呢?成功的经验是基于临床需求,从问题入手,从临床难点切入,解决问题是传承工作的动力。带着问题,整理学习,挖掘典籍,潜心钻研,认真梳理相关知识,从而受到启迪,理清思路,或寻找到新的方向。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带着问题研读经典,按历史发展进行梳理,不但可以看到学术演变的过程,还能找到破题的思路和方法。由于历史时代和专家经验不同,从中还可以萌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悟。为创新研究开拓思路。

当前,传承更有紧迫性,甚至是抢救性的急迫需求。先留住传统的技法和经验不能丢,才能保障不竭的创新源泉。尤其是民间的一些验方、偏方,技术、手法等,亟需抢救性继承。20世纪50年代的“采风”运动,“文革”中的“中草药”运动都收集了大量民间的验方技法,各地也出版了一些整理性著作,虽然是二手资料,也殊为宝贵,值得珍惜。后文记述的张亭栋、陈竺发明的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最初启端,就是源于当年采风中所收集到的民间验方,经过筛选评价研究所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