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热毒病因病机
(1)痰郁而化热 李士懋、梅国强等均指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已不止“阳微阴弦”,阐述即使胸中阳气不亏,在饮食、情志等因素作用下由于饮食不节,致纳运不及,聚湿生痰,可蕴而化热。李士懋认为痰郁而为冠心病者,可有许多不同的变化。痰可寒化,亦可热化;痰热又可生风,风动痰升、火升;痰久积而化热者,可阻遏血脉,血行滞涩而成瘀,痰瘀互结化热生风,易酿成冠心病心肌梗死。梅国强指出湖北患者以痰热血瘀型多见,因地域气候潮湿闷热,且当地人恣食膏粱厚味,在劳逸不当,忧思伤脾,使正气虚耗,或年老体衰,脏气亏虚,致脾胃运化失司的基础上,加之此地居民的这些生活环境及习惯,容易聚湿成痰浊,形成痰热,由此可见“心痛者,脉不通”,不单是血瘀为患,而痰浊闭塞致热,也是其主要的病机。
(2)瘀热互结 周仲瑛认为冠心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会表现出显著的“瘀热”病机特点,“瘀热”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除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表现多有瘀血阻滞的标实之外,其冠状动脉中的粥样斑块及血脂、血黏度等的增高无疑是污秽、非生理性的有毒之血,亦即是“瘀”。而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造成斑块不稳定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般认为炎症反应与中医“热(毒)”的认识不谋而合。他强调冠心病患者若瘀热互结,热壅血瘀,闭阻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可致心胸猝然而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雷忠义指出痰瘀互结日久,生热化毒,郁热毒邪内伏可致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脏腑衰败,易形成痰瘀互结与热毒的恶性循环。
(3)心肾阴虚而致热 张学文提出冠心病存在“肾虚热毒”的可能。他指出,胸痹一病,常以肾虚为先导,瘀毒贯穿疾病的始终,瘀血热毒常夹杂而至。肾虚可导致气虚推动无力,痰血滞涩,蕴日久之,郁而化热。其后,又因热损肾阴,启动、形成下一次的“肾阴虚-痰瘀-热毒互结”的恶性循环。这个循环能加速冠心病的恶化。段富津则更注重于“心”阴虚。认为遇事繁冗,思虑过度,阴精暗耗,或久病,阳损及阴,都可致心阴亏虚,阴虚生内热,故会出现心痛有灼热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