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研究是振兴中医药进而实现中华医药文化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
道地药材的深入研究与大力发展,对于保障中药材品种与质量、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服务卫生事业、发展医药贸易,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959年,原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组织编写了《中药材手册》,汇集了全国老药工药材鉴别经验资料。同年,原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药材公司合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所载药材西怀类、川汉类、南广类、山浙类、草药类,介绍了产地、产季、产况等。这两本书中保存了道地药材鉴别经验。“文革”时期,道地药材被视为繁琐哲学、封建迷信,相关研究发展缓慢。
20世纪80年代,道地药材的相关研究再次兴起。谢宗万相继发表《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论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中的变迁与发展》等论文,并出版《中药材品种论述》,促进了道地药材研究发展。胡世林编著首部道地药材专著《中国道地药材》,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介绍道地药材形成与发展、传统集散地、栽培与养殖、产地加工与贮藏,各论按川广云贵、南北浙怀进行分区阐述。此后又著《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该书是中药专著中首个图文并茂的以道地药材为主题的工具书,全书共收载中国道地药材323种,附有原植动(矿)物及药材彩色照片657幅,反映了中国道地药材的全貌和古今发展现状。1985年,原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招收培养以中药材道地性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陈士林完成了“川贝母(松贝)品质生态学”研究生论文,肖小河完成了“附子品质生态学研究”研究生论文,1988年获得首个有关道地药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川产道地药材形成及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研究”(C3870419)。
21世纪,“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相继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资源平台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了诸多道地药材的研究。如国家支撑项目“道地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技术研究及生产区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研究专项“北柴胡、丹参、川贝母种子种苗质量标准规范化示范研究”、“973”课题“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理”等。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将道地药材列为学科专业方向,设立申请代码(C190601),支持了一批项目,如“濒危品种川贝母光合蒸腾特性与野生抚育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基于3S技术的中药道地性研究及空间信息分析数据库的构建”“麻黄道地药材形成生境与遗传机制研究”等项目。2011年以“道地药材品质特征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为主题的第390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提出应加强对道地药材的研究深度和力度,道地药材研究任重而道远。2012年,首次发布了道地药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实质”“中药道地性及其形成的环境机制”。“川产道地药材的形成及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研究”于1996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川贝母系统研究”获199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药材三维定量鉴定及生产适宜性的系统研究”获2006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草药物种DNA条形码鉴定体系”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
虽然道地药材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道地药材的研究成果仍然不能明确阐明其科学内涵、形成机制,对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仍然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对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实践仍然不足。道地药材基础研究滞后,使得这一重要学术理论未能在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中发挥应用的指导作用,严重制约了中药学术理论发展。道地药材在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展道地药材理论创新研究,创建新的研究模式,为揭示道地性生物学科学内涵,建立道地药材标准化体系、促进道地药材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