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发展“宗气”理论,补虚泻实原则指导慢阻肺治疗
洪广祥认为,慢阻肺长期、反复发作,必然伤及肺脏,致肺气虚,继则伤及脾,致脾气虚。随着肺脾气虚的逐渐加重,宗气受损就会逐渐显现,因此,宗气不足是气之虚极的结果。
从慢阻肺发病的规律来看,其本虚的具体定位,很难定位在某一个脏,或者某一方面。这就是说单纯的肺虚、脾虚、肾虚或肺脾肾虚,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位。洪广祥认为:正气虚衰是慢阻肺本虚的综合反映。中医所讲的正气,实际包括了人的元气、宗气和卫气等。气有阴阳之分,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及其病机特点来看,气阳虚是其本虚的关键。气阳虚实际涵盖了元气、宗气和卫气之虚。它比肺虚、脾虚、肾虚,或肺脾肾虚具有更宽和更广的包容性,有利于提高补虚的实效性和灵活性。
洪广祥认为:气阳虚弱不仅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还包括宗气的不足。“宗气属阳气范畴,宗气虚衰,可视为阳气虚衰”。随着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病情的逐渐加重,由肺卫的气阳虚可累及脾阳和肾阳的虚弱。
慢阻肺患者普遍存在抗御外邪能力低下,免疫调节能力下降,对寒冷和气温变化极为敏感,常易感冒和继发感染,而引发病情的反复和急性加重。这与宗气不足、卫气不固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不是单纯的肺气不足和脾气不足。慢阻肺呼吸肌疲劳与肺脾气虚关系密切,是宗气虚衰的结果。慢阻肺的营养障碍,不能单纯理解为脾胃虚弱,而是已经涉及元气和宗气的虚衰,甚至呈现脾胃衰败的局面。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慢阻肺证候的基本特点。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该病本虚标实,本虚为正气虚弱,落实于脏腑主要为肺脾肾,甚至及心,痰瘀为其标实。肺脾肾脏器虚损,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可聚湿生痰,临证见痰多稀白、泡沫痰、黄黏痰、痰黏稠不爽、痰多黏腻色白、痰稠厚成块、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弦滑等均为慢阻肺患者痰浊壅盛之象,洪广祥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普遍存在右寸(肺)脉滑和右关(脾)脉弦滑突出,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的证明。另一方面,痰可酿瘀,痰夹瘀血,结成窠臼,伏藏于肺,致使气道阻塞,肃降功能严重失常,气机逆乱症状难以缓解。临证多见面色晦滞,唇、舌暗或紫暗,舌下青筋显露,指甲暗红等瘀血征象。由于慢阻肺患者长期过度使用辅助呼吸肌,导致颈、肩、上背部肌肉长期僵硬、酸痛、胀满等,也应视为瘀滞肌筋的表现。又如慢阻肺伴随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脘腹饱胀,是因膈肌下降使胃容量减少、微循环障碍、缺氧及高碳酸血症等造成胃肠瘀血。
多数医家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洪广祥指出无论在急性加重期或症状稳定期,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的证候表现全程都可兼见,有时实证为主要矛盾,但虚证又常左右实证的治疗效果;当虚证为主要矛盾时,如处理不当,或疏忽对实证的兼顾,又常成为引发病情反复的重要诱因。因此在治疗慢阻肺过程中,应该重视虚实夹杂的问题,一定要将把补虚泻实作为一个全程治则而不是阶段性的。无论是在感染阶段,还是呼吸衰竭、严重缺氧阶段,始终要把补虚泻实贯穿起来。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有效地稳定和控制病情,甚至对支持抗生素的抗感染效应,减少有效疗程和剂量,降低不良反应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