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影响与转化应用
针灸腧穴学经历过初期的有效性研究、经穴-脏腑相关研究和穴位特异性效应研究几个阶段,理论日趋成熟,虽然某些方面存在不同看法,但也逐渐为业内学者所重视和接受,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已经被相关教科书吸纳。一些优效性穴位已经作为相关疾病临床应用的重要选穴依据,并正被相关疾病的针灸诊疗标准所采纳。
刘保延团队发表在JAMA杂志上针刺中髎等穴能够明显缓解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症状一文同期所配发的、由美国NIH替代和补充医学中心的布里格斯(Briggs)和舍特勒夫(Shurtleff)撰写的评论文章指出针刺所产生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带来切实的益处,这种效应可能与促进和加强盆底肌的功能有关;并引用高昕妍的文章说明针刺的效应涉及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还可能与针灸的身心调节有关;作者甚至认为这些研究是美国NIH近年实施的“Stimulating Peripheral Activity to Relieve Conditions(SPARC)”计划的先导。
梁繁荣团队发表于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偏头痛针刺临床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生物学论文评价机构“Faculty of 1000”收录,给予高度评价并推荐阅读:“对该试验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是近年来由中国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试验质量及报道质量很高的针灸临床试验。”同时,该文也被全球知名医学专业门户网站Medscape转载并高度认可:莫尔斯伯格(Molsberger)认为,根据试验证据,针刺可以作为偏头痛的一线治疗措施。而且,针灸治疗急性偏头痛即刻效应的研究成果得到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的认可,并作为针刺治疗急性期偏头痛的高质量证据收录。
荣培晶和方继良等采用首创的特异性耳甲部位经皮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治疗抑郁症取得良好效果,该文发表在国际著名的Biological Psychiatry上。该文被评为2015年度最佳论文。在该杂志专题评论中,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编辑,现任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耶鲁·纽黑文(Yale-New Haven)医院院长约翰·克里斯托(John Krystal)博士发文指出:“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可能会成为抑郁症患者更加易于接受的新型疗法,也将产生比直接迷走神经刺激更好的疗效”“这种无创、安全、廉价的抑郁症疗法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未来推广应用”。他们据此研发的“经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已获国家专利,产品已经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