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中风病是危害世界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升高趋势,已跃升为致死的第一位疾病原因。中医有关中风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命名有偏枯、偏风、中风、仆击、巅疾、煎厥、薄厥、大厥、瘖痱等,病机以“正气稍衰,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立论。虽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血菀于上”之论,但论述简单,无法确立其专指中风而言。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论中风以外风为因,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证。宋元时期,中风病因病机出现学术争鸣,“非风”说渐占主导地位,且不断深化。明代张介宾倡“中风非风之论”,认为:“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是以虚损为病因之本。王安道立真中、类中之目,清代王清任倡“气虚”为本。近代中西汇通学派,提出中风病位在脑,为脑病,如脑溢血、脑充血、脑缺血等。但对于脑的中枢支配作用,虽然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近代医家也提出“盖人之肢体运动原脑髓神经为之中枢”,但未能很好地形成完整的中医脑病学说体系。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脑病理论是历史留给当代医务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课题。
石学敏系统梳理历代医学典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继承创新,深化对“脑”和“神”的理论认识,构建中医脑科学理论。以脑腑立论,辨病与辨证结合,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肝风夹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制定了严谨的组穴处方,明确手法操作量学标准,形成了以针灸、中药为特色,融急救、现代康复、心理、教育等为一体的中风病治疗规范,形成以醒神、调神为核心的学术思想。“醒脑开窍”针刺法成为中医脑病理论的典范。“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199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针刺手法量学研究,获1986年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乙级奖。“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9年向全国推广的十大技术之首,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核心,集丹芪偏瘫胶囊、康复训练、饮食疗法、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疗法为一体的、规范的中风病综合治疗体系——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
在理论创新同时,采用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和疗效评定体系,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针灸应用基础研究,使传统针灸跨入了现代科学的大门。创立针刺手法量学标准,使传统针灸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推动了针灸现代化进程。治疗重心前提,开展针灸降压研究,用夏变夷,融西贯中,兼收并蓄,充分发挥中医理论的核心驱动作用,实现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专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相结合,走出一条针灸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