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论述和演变:腧穴效应的针对性而非特异性
古代医家对针灸临床有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丰富理论阐述,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腧穴的作用及其特点,内容涉及腧穴和经络理论及刺灸方法等方面。腧穴的作用特点,在古典针灸理论中主要从腧穴作用范围的角度予以阐述。其理论形式,多是按腧穴的主治特性进行分类(现代称为特定穴),每类穴都有某些共同的主治作用,体现了腧穴作用的针对性。如“十二原”穴主治脏病(“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下合穴主治腑病(“合治内腑”),五输穴主治脏腑病(“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主治脏病的背俞穴(“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和募穴(《难经》“五脏募皆在阴”),主治表里经脉脏腑病的络穴(《针经指南》“若刺络穴,表里皆治”)等。对腧穴的非特定主治作用,古典理论阐述不多,形式和角度也不同于前者。如气街理论,以气的局部径路说明头、胸、腹等范围的腧穴近部作用原理;从选穴角度论及的,如“以痛为输”;从刺法角度而论的,如“病在皮肤”和“病在分肉间”皆取“病所”针刺等。
对腧穴作用范围,传统理论关注并总结其与腧穴部位之间关系的特点,如《小品方》明确指出“孔穴去病,有近远也”。远者,即“远道针灸法,头病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胫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处病而灸其穴”;《灵枢经》谓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具远治作用的腧穴绝大多数都位于四肢肘膝以下,因而称这些四肢远端穴为根为本,作用所及之处为结为标,即根结、标本理论。近者,即“病其处即灸其穴……此为近道法也”;《灵枢经》谓之:“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以痛为输”等。
但现代有关腧穴作用的特异性研究,与传统针灸理论表达的内容并非与之直接对应、相合,这是中医针灸的观察方法、经验性总结及其理论概念特点所决定的。所总结归纳的腧穴作用特点,虽有针对性,但大多并非“点对点”排他的特异性,而是更为宽泛的“范围”,并且占绝对多数,表现为偏重实用意味的远治与近治作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则有交错互见。对此,我们应该予以明确辨析不致混淆,方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研究针灸理论与方法,推动针灸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