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脉络病辨证诊断标准,揭示血管性疾病共性病机及病理环节

(二)制定脉络病辨证诊断标准,揭示血管性疾病共性病机及病理环节

基于建立的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开展3469例血管病变临床调查,选择从内皮功能障碍到冠心病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脑动脉硬化症、短暂脑缺血发作,直至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调查方法开展多中心临床调查,从北到南均衡选择调查点,确定哈尔滨、沈阳、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安阳、长沙、上海、广州11个调查点的三甲医院。严格质量控制:制定调查人员手册,统一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统一调查表;专业人员专人调查;调查人员统一培训。

以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对原始症状进行无监督分析,在未给定任何证候假设的前提下,由复杂系统熵分划方法对症状进行自由聚类,通过不同参数调整得到以症状关联度为基础的症状集合(基本证候)。以症状对症状集合(证候)的关联度,反映证候中不同症状的贡献度,形成各个症状的贡献分值。以诊断性试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建立诊断阈值,以贝叶斯分析建立病势判断模型反映证候轻重及发展趋势。从而形成以病理环节为纲,病位、病性、病势为目,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脉络病辨证诊断标准,并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诊断标准。基于证候分布提出脉络病变的共性病机——“络气虚与滞”为始动病机并贯穿全程,“痰、瘀、热(毒)”为病理产物又继发致病,病理因素损伤脉络,形成的“缩(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窄(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闭(脉络瘀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成为共性病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