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四、结  语

从《内经》时期,中医对消渴病的研究就已经开始,经过历代先贤的进一步总结与创新,消渴病的治疗理论和方法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提出了燥火致消、三消论、三消燥热学说、肾虚致消、瘀血致消等理论,囊括了辨证分型论治、辨脏腑分型论治、辨病分型论治、辨证分期论治等诸多思路,衍生了“三型辨证”理论、“脾瘅”理论、“阴阳六经”理论、络病理论、肝脾肾同治理论等诸多成果,以理论研究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以临床治疗补充理论研究,以临床疗效证明理论成果,丰富充实了中医糖尿病治疗的理论体系。当前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结合生物医药的前沿技术,遵循中医药学科规律和转化医学思想,创立“理论-临床-新药-教学-产业”的中医糖尿病研究转化新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林兰的“三型辨证”理论,仝小林的“脾瘅”理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阴阳六经”辨治消渴病的理论及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的从“脾”论治糖尿病的观点,吕仁和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期论治、高思华提出的“肝脾肾同调辨治2型糖尿病”等理论都为促进糖尿病的学科研究、药物研发、临床疗效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种中成药相继上市,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中崭露头角,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防治标准、临床路径等相继发布,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了规范,促进形成“理论-临床-新药-教学-产业”的中医糖尿病研究转化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形成,使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趋于规范化,带领中医诊疗糖尿病进入新的发展轨迹。新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更需要我们不断的推广和发扬。我们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把理论与临床充分结合,坚持中医辨证诊疗的基本思路,合理利用西医和西药的优势,不断努力培养新一代致力于糖尿病理论、临床和科研的人才,以期用最有效、最合理的方法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痛苦,甚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使中医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优势发挥到极致,推动中医消渴病理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综上所述,我国糖尿病中医药防治研究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研究深度和广度,研究水平和层次等方面还需不断拓展和提升。已有的成果还远不能应对日益严重的糖尿病威胁。比如,中医领域对于糖尿病的研究繁多,难以大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规范。糖尿病防治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周期偏短,缺乏持续性及衔接性,影响研究结果的正确判读;引领国际用药趋势的成果极少;相关研究投入仍然不足,缺少防控重大疾病所需的举国体制及与国际团队的紧密合作。在今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坚持走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坚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做好糖尿病三级预防不同阶段的防治工作,以中医药治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中西医合用,力求达到在降低血糖的基础上,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糖脂代谢,整体调理,延缓或减轻并发症。经过时间的推移、理论的完善、临床的证实,中医药对糖尿病的诊疗优势会日趋凸显,相信经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临床试验等不懈努力之后,糖尿病的中医诊疗会趋于更加高效、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