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病理论

(一)中医脑病理论

在中医理论中很早就对脑有所认识,《内经》对脑的位置、脑的生成、脑的功能、脑的病理表现等方面有所描述,如《素问·五藏别论》将脑归为“奇恒之府”。《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五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懈怠安卧。”《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灵枢·寒热病》云:“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灵枢·口问》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大惑论》中有目系与脑相连的记载,明代李时珍亦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可以说是对脑功能的较深刻认识。清代名医王清任用椎击兔脑导致脑损伤的模型,提出中风病位在脑。将脑的功能从属于五脏,特别是心,对脑的复杂结构和在语言、五官、内脏及全身运动、感觉等方面的支配(中枢)作用,认识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医脑病理论。这是由于历史条件而限制了对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