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术积淀

1.学术积淀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已对脾虚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1982年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了脾虚证辨证标准,是虚证研究中首批制订全国性辨证标准的证候之一;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修订脾虚证辨证标准,首次提出将尿木糖排泄率和唾液淀粉酶活性酸负荷试验作为辨证参考,是首批有实验室客观指标的证候之一。作为国内较有学术影响的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就有众多单位参与脾虚证研究并获得国家重点项目资助,以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为组长单位承担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脾虚证候发生机制的研究”;1989年以“中医脾胃病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的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成为全国中医院校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广州中医学院邓铁涛牵头的“脾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国内中医药界较早获得的国家级奖项;200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王建华主持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迄今中医证候研究为数不多的国家级奖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