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南山辨治眼病经验
任何疾病均可运用现代的检查以弥补中医固有的四诊之不足。在眼科方面,如内眼及眼底病等,肉眼无法见到,更需要应用角膜显微镜或眼底镜进行检查,并以此作为辨证施治的参考或依据。现介绍陆老数十年来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某些眼病的经验。
角膜表层:根据中医眼科文献,翳有老嫩之分。在角膜显微镜下,以荧光素着色的为嫩翳,须辨证论治;老翳不着色,可以外用药治疗。嫩翳又分点状、片状、树枝状等。
点状辨证:对于角膜表面炎症,首先应视作其病在表,多数可用疏风解表清热法,根据局部症状的轻重辨证用药。常用处方如银翘散、荆防败毒散、桑菊饮、聚星决明散(经验方:蔓荆子、蝉蜕、蛇蜕、钩藤、白蒺藜、黑山栀、连翘、荆芥、防风、谷精草)、桑菊退翳散(经验方:桑叶、菊花、谷精草、白蒺藜、钩藤、木贼、蝉蜕)等。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者,症状往往是畏光无泪(干燥性),宜清燥祛热养阴生津法,常用方如养阴增液地黄汤(经验方:生地黄、天冬、麦冬、石斛、沙参、玄参)、花粉白皮祛翳汤(经验方:天花粉、桑白皮、地骨皮、黄芩、蝉蜕、白蒺藜、谷精草)、桑菊退翳散、聚星决明散等。
片状辨证:片状较点状为严重,可进展为盘状及实质层水肿等。如偏重于角膜溃疡,可用芩连退翳汤(经验方:黄芩、黄连、木贼、钩藤、蝉蜕、石决明、白蒺藜、茯苓、龙胆、连翘、黑山栀)。如病灶凹陷明显的,可用补脾泻阴升阳汤(炙黄芪、炙甘草、苍术、升麻、羌活、柴胡、党参、黄芩、黄连、石膏)。对于盘状病灶,应考虑病邪逐渐深入角膜内层,可以用芩连退翳汤与补脾泻阴升阳汤,以补泻二法同时进行。
树枝状的辨证:治疗可结合全身体征用药。若全身体征不明显,而局部见充血轻微,可用退翳散(钩藤、蝉蜕、制香附、川芎、白芍、当归);若混合充血较重,可在方中增加清热药;若有感冒,可改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或桑菊饮等,待感冒症状痊愈后再作第二步处理。若本症老病灶区的斑翳或云翳虽较大而荧光素着色却极少者,应根据全身体征用药。
角膜实质层水肿的辨证:角膜实质层水肿以角膜全层均有病变为多数,所以其辨证施治须注意到表、中、内三方面,可用柴胡清热汤(经验方:柴胡、茯苓、密蒙花、青葙子、谷精草、黄芩、党参、制半夏、甘草)随症加减,方中柴胡能平肝胆三焦之火,其性升散,能除热解表,且又是风药,风能胜湿,与茯苓合用治疗水肿有效,其他药如半夏消痰,可治角膜后壁渗出物,密蒙花、青葙子、谷精草、党参、炙甘草等分别具有祛翳明目及补气益脾等作用,如能随证再作加减则更臻完善。
角膜后壁沉着物的辨证: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据《黄帝内经》“阳明为目下网”的理论辨证,因沉着物多数附着于角膜后壁下侧而用白虎汤等治疗;二是因沉着物是炎症的渗出物,以痰湿为病因,可根据痰湿辨证用药。对沉着物细小而见舌红苔少等阴虚内热症状者,可用麦冬汤治疗;如充血较剧,再加清热药;若失眠者,可用半夏秫米汤加味;多痰者用二陈汤。若沉着物较多,呈羊脂状者,可用竹叶石膏汤加知母。
其他如前房混浊应以热证处理,并结合全身体征用药。前房积脓因其病变部位在下方,可按阳明经病变处理,用通脾泻胃汤(茺蔚子、天冬、麦冬、知母、石膏、玄参、车前子、黄芪、防风)治疗;如伴全身体征,须结合体征选方,不能拘于石膏、知母。玻璃体混浊以高度近视患者较多,可根据目为肝窍与瞳神属肾为辨证的依据,以补益肝肾方治疗。对于视神经病变的辨证,如视盘充血而属于炎症进行期,可根据色素属热的理论,用明目消炎饮(生地黄、牡丹皮、黑山栀、连翘、夏枯草、金银花、黄芩、赤芍、生石决明、甘草)主之。如视盘苍白,应认为是“营血不能上达”之虚,可根据全身体征,分辨是阳虚或阴虚用药。
在错综复杂的病证情况下,必须全面考虑,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在工作中陆老强调既要学习古人的宝贵经验,又要发挥现代科学的特长,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
(唐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