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证特点
我们研究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增高,从开角型青光眼中医辨证分型组间房水蛋白检测来分析,开角型青光眼肝郁气滞、痰湿犯目、肝肾阴虚各证型组房水白蛋白和总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房水蛋白的增加提示房水的黏度增加,房水淤积于眼内,说明开角型青光眼不论其中医病机如何,均存在房水(神水)淤积于眼内的病理特点,这种病变特点的严重程度在开角型青光眼三个证型组中呈现痰湿犯目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的趋势。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组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参数指标均表现为PSV、EDV和AV的降低,RI和PI的升高。其中在OA血流参数中,与正常组相比,PSV、EDV、AV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在CRA血流参数中,与正常组相比,PSV、EDV和AV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OA和CRA的血流参数指标在开角型青光眼肝郁气滞证、痰湿犯目证、肝肾阴虚证中均表现为PSV、EDV和AV的下降,PI和RI的升高。在各证型组中各指标的变异程度以肝郁气滞证略高,痰湿犯目与肝肾阴虚证相对较轻。在OA血流参数中,肝郁气滞证组与痰湿犯目证组相比PSV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气滞证组与肝肾阴虚证组相比PSV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痰湿犯目证组与肝肾阴虚证组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RA血流参数中,肝郁气滞证组与痰湿犯目证组相比PSV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气滞证组与肝肾阴虚证组相比PSV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痰湿犯目证组与肝肾阴虚证组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OA和CRA的血流参数指标可反映开角型青光眼各证型眼血流速度、循环障碍的轻重程度,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同样反映开角型青光眼中医证型局部血瘀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患者和正常眼压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组相比,高(VH)、中(VM)、低(VI)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值、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辨证分型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均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升高。其中肝郁气滞证和肝肾亏虚证组的高(VH)、中(VM)、低(VI)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值、红细胞压积均升高;痰湿泛目证组的红细胞压积比值明显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患者和正常眼压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组相比,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臂-脉络膜充盈时间(A-CT)、臂-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A-AT)、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A-VT)延长,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辨证分型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均表现为臂-脉络膜充盈时间(A-CT)、臂-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A-AT)、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A-VT)延长。其中肝郁气滞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痰湿泛目证组与正常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说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患者和正常眼压型青光眼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的血瘀病理改变,而正常对照组的血瘀改变不明显。在中医证型中,这种血瘀病理以肝郁气滞证最明显,肝肾亏虚证次之,痰湿泛目证最轻,呈现肝郁气滞证>肝肾亏虚证>痰湿泛目证的趋势。
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改变及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患者和正常眼压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组相比,内皮素(ET)、血浆血栓素B2(TXB2)、血浆β-血栓球蛋白(β-TG)、vonWillebrand因子(vWF)、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F1α)、T/K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辨证分型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均表现为ET-1、TXB2、β-TG、vWF和T/K比值升高,6-keto-PGF1α下降。其中肝郁气滞证和肝肾亏虚证组分别与正常组相比,TXB2、β-TG、vWF、6-keto-PGF1α和T/K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痰湿泛目证组与正常组相比,T/K比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患者和正常眼压型青光眼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的血瘀病理改变,而正常对照组的血瘀改变不明显。在中医证型中,这种血瘀病理以肝郁气滞证最明显,肝肾亏虚证次之,痰湿泛目证最轻,呈现肝郁气滞证>肝肾亏虚证>痰湿泛目证的趋势。
究其原因,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致目中脉络不利,玄府郁闭,神水瘀滞;或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生湿生痰,痰湿流窜目中脉络,阻滞目中玄府,神水运行不畅而滞留于目;或久病肝肾亏虚,目窍失养,经脉不利,神水滞涩;或思虑过度,用意太过,内伤心脾,致气血不足,血液运行滞涩,玄府滞塞,神水瘀积。因而亦均可见“血瘀水停”的病理。
(彭清华、彭俊、李建超、朱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