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关教授认为,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生乃因年老体衰、脏气虚衰尤其以脾气虚为主所致。如果未作治疗或治疗不当,则部分老年性黄斑变性病情可发展,到中后期出现痰湿、肝郁、血瘀等实证表现,但其本质是因虚而作祟,因而其证属本虚标实。当邪实渐退,或体内自身邪正交争,两败俱伤,邪退正亦虚,则本虚的实质可再现。因此,在治疗上对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兼补肝肾;对中后期老年性黄斑变性应根据辨证调整治则,可给予扶正祛邪或急则治其标的法则,在选用疏肝理气、清热化痰、通络行气、活血化瘀等法中,始终毋忘扶正这一总则;病至晚期往往虚象毕露,则又须使用扶正治则,以挽救部分视力。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病机特点,分为如下证型辨治。

1.玻璃膜疣期 临证时常分为两型治疗

(1)气血失调:年龄在60岁以下,无明显体虚表现者,无其他原因的视力轻度减退,眼底镜下黄斑区及其周围可见玻璃膜疣,合并黄斑区色素增殖,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应以调理气血、利湿化浊为治则。基本方:茯苓、白术、柴胡、杭菊花、茺蔚子、车前子、白芍、丹参、当归、炙甘草。此方是在逍遥散基础上随症加减,每日或隔日1剂。

(2)气虚痰浊内停:若患者眼底所见与前者相同,而表现为年老气弱、脾气虚失运、痰浊内停者,此时应以补气健脾、利湿化浊为治则。基本方:党参、葛根、首乌、灵芝末、升麻、茯苓、黄芪、白芍、丹参、石菖蒲、炙甘草。本方由益气聪明汤化裁而成,补中益气升阳、畅通血脉,加用灵芝末健脾抗衰老,丹参活血化瘀,石菖蒲升清降浊利湿,茯苓利湿化浊,首乌滋肝肾、养阴补血。每日或隔日1剂。一般连续用药3个月为一疗程,或将方药制成中成药,每天分2次服用。在疗程结束后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间歇使用障眼明片、明目地黄丸等,3个月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治疗。

2.渗出期 此期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上表现为浆液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视力中度受损,眼底镜下表现为黄斑区组织污秽,视网膜水肿,其下可见灰白色渗出物,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或可见玻璃膜疣沉积。此期患者除表现为脾气虚衰之外,水湿痰浊等实证证候逐渐增多。治以健脾益气、祛痰化湿为主,基本方:陈皮、法半夏、茯苓、车前子、白术、浙贝母、海螵蛸、党参、丹参、炙甘草。若早期水肿明显者可加薏苡仁、泽泻;水肿消退而渗出物吸收缓慢者可选加三棱、莪术、昆布、海藻;有肝郁证候者可配合使用柴胡、枳实、白芍等。

3.出血期 此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出血性色素上皮和神经上皮脱离,新生血管形成。眼底镜下见黄斑水肿、出血,病情反复者出血范围可达4~6个视盘盘径大小,形态不一致。多数患者出血边缘隐匿,可找到视网膜下之黄白色玻璃膜疣沉积,常被误诊为静脉阻塞;此外,还应与高度近视引起之黄斑出血或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炎相鉴别,检查健眼黄斑区有无玻璃膜疣沉积是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患者则表现为玻璃体出血,视力完全丧失,玻璃体全部积血,眼底无法窥进,凡45岁以上的患者,除了考虑糖尿病眼底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静脉阻塞等病以外,必须考虑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可能性。

无论黄斑出血或玻璃体出血,均属暴盲范畴,应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以养阴补气、祛瘀止血,病之早期要配合用凉血止血药物。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祛瘀为法,基本方:仙鹤草、女贞子、墨旱莲、生蒲黄、黄精、白及、葛根、党参、五灵脂、何首乌、茯苓。视网膜水肿较重者酌加利水渗湿药;新鲜出血者配合凉血止血药;渗出或出血吸收缓慢者选加软坚散结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强调健脾益气、养阴补肾药物的使用以固本。

4.盘状瘢痕期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变过程绝大多数最后以黄斑区盘状瘢痕而告终,患者视力严重受损或丧失,眼底镜下黄斑区见盘状黄白色瘢痕形成,荧光血管造影多数可见新生血管埋藏于瘢痕组织之中。此期多因久经治疗而邪实渐退,或体内自身邪正交争,两败俱伤,邪退正亦虚,导致眼底形成瘢痕组织,使病势相对稳定。治以益气血、补肝肾、软坚散结为宜,防止病变再扩大,争取保存一定视力。基本方:党参、黄芪、白芍、制何首乌、昆布、黄精、浙贝母、沙苑子、女贞子、升麻、炙甘草。

5.萎缩型晚期 在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例中,有不到5%的病例在发生玻璃膜疣沉积之后向萎缩型病变过程发展,黄斑部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被破坏而形成萎缩性病变,眼底镜下黄斑区色素上皮呈地图状萎缩,萎缩区表面有金箔样反光,此类患者视力常下降至0.1或以下。治以补肝肾、益精血为主,兼以健脾益气,基本方:茯苓、女贞子、枸杞子、白芍、制何首乌、黄精、党参、黄芪、白术、柴胡、甘草。但本型病例临床较少见,且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