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伤的病机与诊治

二、眼外伤的病机与诊治

对于眼外伤所造成的病理变化,张老认为主要是由于外伤后痛损气血、经络受阻,出血、瘀血之证必不可免;外伤后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表现为赤肿流泪等症;风可化热,瘀可积热,火热一旦酿成则为病最急,常可因进展迅速而导致失明。另外,张老还指出,眼外伤虽多火热之证,但常常会遇到出现血凝紫胀,甚或憎寒怕热、战栗不适等症,这是因为有伤必有寒,寒邪内侵,客于经络,故可见上述诸症。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只有通过温经散寒,方能行气血、固腠理、消紫胀,达到化瘀止痛的目的。

因此,张老认为眼外伤的中医治疗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表证与疏风祛寒 《原机启微》指出:眼“为物之所伤,则皮毛肉腠之间为隙必甚。”无论是眼部撞击伤或是异物刺伤,均可表现有肿痛赤泪等症,伤及黑睛尤然。在此早期应认识到眼部受伤之处可以因皮肤腠理之间有空隙而受到风邪的侵袭。经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治疗当以解表疏风为主,行血止痛为辅。张老选方常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如兼有目睛紫胀、头痛恶寒、脉浮数者,此风夹寒邪所致,治疗应以祛风散寒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张老常用四物汤(地黄用生者)加荆芥、防风、桑叶、细辛治之。

然而,临床常可见眼外伤后除上述表证外,尚兼有白睛充血特甚、口渴便结、脉数有力、舌红苔黄等症者,辨证时不可拘泥于外伤早期其病在表之说,此乃病已化热入里,而表证尚未全除,治宜表里双解。防风通圣散是张老常用的方剂之一。

张老指出,治疗眼外伤切不可动辄以血瘀论治,当先分表里寒热,若表证明显当先解表,兼以和里,表已固而里亦和则气血得行,尔后方可活血化瘀;若先后倒错,则病必不痊矣。

2.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 眼球被锐利器物戳伤,或穿孔,或未穿孔,特别是前者,乃属危急证候,当引起高度重视,须行手术者应立即进行。亦有黑睛被稻谷、麦芒擦伤或树枝、指甲等划伤者,病本不重,然因眼部不洁而被污染,以至引起凝脂翳等症者,《证治准绳》指出必须“晓夜医治”,《目经大成》亦认为应“日夜监守”,因其急而善变,最易造成目瞽。以上证候的出现,治疗常感棘手,如何正确运用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二法,实为成败之关键。

以清热解毒之法而论,患者大便秘结与否与辨证关系甚为重要。便秘结者为重,便不秘结者稍轻。张老选方常用大柴胡汤加减治之,运用本方时应选加祛风之药,使火热毒邪得以上散,此《黄帝内经》“火郁发之”之义也。

活血化瘀之法在眼外伤的治疗中最为常用,即使病程时间已较长,但瘀血紫胀久不消退者也可酌情使用。对于因外伤而引起眼底出血者,早期则宜化瘀和止血两法同用,张老常用四物汤和炒蒲黄、焦芥穗、茺蔚子、三七、甘草治之,效果很好。

张老在运用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两法治疗眼外伤时,常选加石决明、草决明、茺蔚子、密蒙花等药,取其平肝、凉血、消肿止痛之效,临床观察疗效明显。

3.养血与祛邪 眼外伤后期伤口愈合,肿痛消除,但常见患者伤眼仍可有干涩羞明等不适感,伤及黑睛者则可遗留云翳或斑翳,故常可使视力下降,乃因外伤后损气耗血所致。经云:“目得血而能视。”所以此时常以养气血、补肝肾为治疗大法。但是张老认为,此期治疗尚须注意有无余邪存留,如不详察而只重滋补,必使余邪内伏,病欲痊愈则势所不能。所以张老在此时的遣方用药上甚为审慎。例如以滋补肝肾为主,方虽选杞菊地黄汤,但常随症加减。若有瘀者,则加菖蒲、远志,一通其窍,二养其心气;若有热者,加柴胡、黄芩、焦栀子以清其热,兼入肝经而养目;若有风者,选加防风、桑叶、蝉蜕以祛其风。外伤已愈,黑睛遗留斑翳者,则应以退翳明目为主,张老常用拨云退翳散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柴胡、黄芩、木贼、蝉蜕、菊花、防风、青蒿、桑皮、密蒙花、甘草)治之。

另外,外伤损及视网膜、脉络膜,引起水肿、渗出等症者,除随证选方外,张老常在方中加入茺蔚子、丝瓜络二味,以其有通络活血之力故也,临床观察尚能切合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