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病之辨证

二、气病之辨证

“气”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第二是指脏腑功能活动。所谓气病辨证,是指针对气虚不足和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临床眼科上常见病证有气虚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陷证四型。

1.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弱,以全身性虚弱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型。症见视物不清,视久疲劳,兼见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自汗,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细缓。可见于哺乳期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治宜益气健脾。方药用四君子汤或冲和养胃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2.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以人体某一内脏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为特征的证型。常因情志不遂,七情郁结,或病邪阻滞气机所引起。症见视物不清,目珠憋胀,兼见胸胁脘腹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可为窜痛、攻痛,嗳气或矢气之后胀痛减轻,舌淡红,脉弦。可见于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神经炎、青光眼等。治宜疏肝理气。方药用逍遥散或加味逍遥散(《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3.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由诸气上逆不顺为主要表现的证型。症见视物不清,目珠憋胀,目睛溢血,暴盲,或全身伴有头晕目眩,呕吐、呃逆,舌淡苔薄,脉弦滑。可见于视网膜血管阻塞、青光眼等。治宜理气降逆。方药用清肝降气汤或泻肝解郁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4.气陷证 气陷证是指以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为主要表现的证型,常由气虚证发展而来。症见久泻久痢,腹部有坠胀感,或便意频频,或脱肛,子宫脱垂,肾、胃下垂,兼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治宜补中益气。方药用补中益气汤或健脾升阳益气汤(《中医治疗眼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