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先别阴阳

二、辨证论治、先别阴阳

唐由之在临床中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除有眼部疾患外,很少有全身症状。在全身症状缺如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提高辨证的准确率呢?

唐由之以阴阳理论为纲,从阴阳的属性入手进行辨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将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归属于阳;将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归属于阴,并将其引入到医学领域,用阴阳学说来概括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证候。

就视网膜色素变性而言,古人由于条件所限看不到眼底,只能根据“两目至天晚不明,天晓则明”的症状上进行推测,寻找可能的病因病机,认为“天晚阴长,天时之阴助人身之阴,能视顶上之物,不能下视诸物;至天晓阳长,天时之阳助人身之阳,而眼复明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借助医疗器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眼底,不论从该病的眼底表现上还是发病机理上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眼底上看,患者视网膜颜色晦暗,视盘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一致性变细,视网膜色素上皮斑驳状,视网膜赤道部两侧色素沉着,典型者色素成骨细胞样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上;从视野看,早期可以见到环形暗点,晚期视野进行性缩小,最终成管状;从眼电生理上看,EOG峰谷比明显降低或熄灭,甚至ERGb波消失。所有的症状均与阴的特性相对,具有阴的属性。

因此,从阴阳的基本属性和表现形式入手,分析该病患者的自觉症状、眼底表现等,均能找到“阳不胜阴”之证据,和古人的论述基本一致,为阴阳理论的应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