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在眼科中的应用

三、风药在眼科中的应用

1.疏达气机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而病生,所谓“百病皆生于气”。《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若目无所见……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因此,正常气机运动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正常视瞻的基础。“肝气通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疏泄失职、气血紊乱是眼病最常见的病变机制,也是“肝开窍于目”的病理体现。风药辛散疏达,与肝气升发疏泄之机相吻合,故《湿热病篇》曰:“风药疏肝。”而风能胜湿,因此对肝郁犯脾者,风药尤为重要。事实上,许多风药如柴胡、防风、独活、羌活、藁本、细辛、蔓荆子、白芷,本身就具备疏肝理气功效。因此,治气配伍风药,相得益彰,有助于调畅气机,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风药治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机逆乱或气虚不能固摄,都可导致血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因此,气机异常是血证发生的根本原因,也决定了血证并非单纯治血而重在治气。风药具有行气、升气、降气和益气之功。基于气血间的关系,借助风药以治气,可通过调达或振奋气机达到治血目的。

风药不仅调气治血,其自身就具有活血止血作用。《本草纲目》载桑叶、天南星散瘀,白蒺藜破血,露蜂房、荆芥、升麻、豆豉、天麻、羌活、白芷、秦艽、全蝎、白僵蚕止血。《本草纲目》认为:“荆芥入足厥阴气分,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中华临床中药学》谓麻黄、葛根、生姜活血;紫苏、白芷、细辛、全蝎、地龙活血止血;防风、荆芥、葱白、桑叶、木贼草止血。可见,风药是治疗血证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以血为本,目中之血充盛和正常运行是视瞻的前提,同时也成为眼科血证的病理基础,诸如络损暴盲、络阻暴盲、消渴目病以及目系暴盲,已成为眼科临床最常见的致盲因素。风药具有多方面的治血功用,是治疗眼科血证的重要手段。实际上,祛风药与养血活血药的配伍已成为眼科方剂配伍的特色。《原机启微》中的除风益损汤、当归养荣汤,《审视瑶函》的当归活血饮、归芍红花散等,都体现了上述配伍特色。《眼科良方》堪称风药治疗血证的典范,特别是用荆芥、防风与养血活血药及车前子配伍使用最具特色。

3.通达脉络,开窍明目 十二经脉上联于目,目内也是脉络汇聚之处。《证治准绳》曰:“(目)内有大络六,中络八,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上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借助这种密切经络联系,实现“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也正基于此,病理状态下最易发生目中窍道壅滞闭塞,而成为目病重要的病变机制,所谓“目昏是通光脉道郁涩所致”。因此,开窍明目是治疗目病的基本理念,贯穿眼病治疗全过程。

开窍之法内涵广泛,并非单纯芳香开窍,风药的性味功效特性决定了该类药物最擅入目开窍。黑睛生翳配伍细辛、白芷等辛散之剂,在宣散外邪的同时,还能针对“翳乃目中通灵之窍闭塞,气血津液凝而不行,结聚以成云翳”的病机特点,使窍通而气血流行。内障眼病应特别处理好滋补与开窍的关系。由于“往往用补不效者,皆关窍不开之故也”,故临床应遵循“先用开窍之药,将道路通利……一用补剂,助出光明”的原则。风药与滋补类药物相配伍,辛散通窍,还可避免滋腻之弊而达到清虚灵动的效果。此外,风药所具有的活血行气开郁作用,同样是开窍明目不可缺少的内容。

4.升举阳气 目为阳窍,清阳灌目是正常视瞻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条件。清阳不升则邪害空窍,视瞻不明。故《医宗金鉴》曰:“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起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于目焉。”清阳不升还是众多目病发生、复发和难以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原机启微》特别强调升举清阳在眼病治疗中的地位,谓:“以其清阳不升,余邪上走空窍,宜做群队升发之剂。”“以防风升发生意,主疗风升阳为主。”“羌活、麻黄、川芎升发阳气,祛风邪。”《证治准绳》的柴胡复生汤以藁本、蔓荆子、羌活“以群队升发”,治疗“生意下降不能上升”;决明益阴丸以羌活、独活升阳气为君,治疗黑睛生翳等。由于风药特别是辛温宣散之剂不仅祛风散邪而退翳,又能升发阳气,在治疗复发性角膜病变中尤为明显,并常与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等补气扶正药共同使用。特别是对素体虚弱、反复发作的病人,二者更应结合应用,体现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5.引经上行 遣方用药获效的关键在于药达病所,因此中医治病特别重视药物归经。风药特别是辛散风药轻扬升散的功用特点,决定其擅治目病。目为上窍,只有轻清之品才能升举上达,因此,临证针对目的生理特点,结合药物的气味升降特性,选用风药最具合理性。这种应用体现于众多治疗过程中,如风药祛风退翳、活血通络、开窍明目、升阳举陷均属此类。

除了按药物归经选择风药外,风药在眼科的应用还体现在其引经作用。如羌活、葛根入太阳经、白芷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经、细辛入厥阴经等。此外,风药与重镇补益滋腻药物的配伍应用在眼科同样广泛,如炙鳖甲、龟甲配桑叶、菊花;何首乌、熟地黄配伍蔓荆子、防风等,既可标本同治,又可达到用药轻清灵动的效果

6.风能祛湿 湿为阴邪,风能胜湿。《脾胃论》曰:“寒湿之胜当助风以平之。”而《兰室秘藏》则说:“盖风气上冲,以助胜湿。”借风性轻扬走散之力可祛除湿邪。且风药多辛散香燥,最善除湿,所谓“辛能散湿”(《吴中珍本医籍四种》)。

风药祛湿除自身轻扬发散作用外,其醒脾化湿作用不可忽视。目在体为阴,“轻膜裹水,圆满精微”,神水膏液是其构成的主体。正常情况下,神水膏液在目中阳气的推动下运行不止,水液运行障碍则目生湿病。湿邪治疗法则在于“腰以上肿发汗,腰以下肿利小便”。具体用药又包括祛风除湿、芳香化湿以及利水渗湿三种。辨证论治不仅强调三因制宜,还需结合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特点来进行。眼科湿证则特别注重祛风除湿药物的使用。不仅因为风能胜湿,还因风性轻扬上行,善入目窍,治疗眼科湿证独具优势。

7.退翳明目 退翳明目是中医眼科独特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消除黑睛翳障以明目。目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虚邪必袭阳位,所谓“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黑睛内应肝木,其性类风,贼风外袭,伤于黑睛则生翳。风为百病之长,无论风寒抑或风热,均以风为先导,因此,风邪必为“翳”的首要相关因素。风性轻扬,性趋升散,治疗应因势利导,使之外散而解。因此,祛风散邪是退翳明目的主要体现。《景岳全书》说:“风木阳邪,因风而生热者,风去火自息,此乃宣散之风。”又说:“此外感阳分之火,风为本而火为标也,可见外感之火当先散风,风散而火自息。”

在祛风药上的选择上,辛平和辛温之类更具祛风散邪的功效。邪祛翳自退,此乃祛风退翳的机理所在。因此,尽管黑睛翳障以风热多见,但祛风退翳不应通篇辛凉清散;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诸如荆芥、防风、羌活之类具有辛温发散效用的药物,能获得更加好的疗效。《原机启微》运用羌活胜风汤治疗风热外感眼病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风客黑睛,病位表浅,易辛散而外解,风除则热(寒)无以为附,邪去翳自退。至于火热偏盛者,也可根据病情,适当配伍发散之剂,避免寒凉所致的气血凝滞。正如《眼科秘诀》所说:“多用寒凉清火之药,将经络凝结,气血不得升降,非发散之剂云翳不能开。”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不仅退翳迅速而绝无辛温助火之弊。同时,风药升发阳气的作用对消除黑睛翳障同样不可或缺。

总之,风药是一组具有多种功用的药物,其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结合学科特点,在辨证基础上灵活配伍风药,有助于丰富中药学内涵,提高临床疗效。

(郭承伟、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