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会
李氏创龙胆泻肝汤主治“目赤肿痛”,虽只四字,却言简意明,实与西医学的早期炎症性病变相似。赤者充血,肿者渗出,痛者循环障碍也。故凡具有红肿热痛的眼病均属“目赤肿痛”的范畴。然目赤肿痛可由多种因素所致,而龙胆泻肝汤是治肝胆实火上攻的主方。肝胆实火上攻于目的途径是由内到外,即球后孔道→眼内→眼外,而绝不是由外到内,因此眼内的一些组织也必因肝胆之火上攻而受累。我认为龙胆泻肝汤主治“目赤肿痛”既可以治外眼病,也可治内眼病。本文所论述的几种常见眼病均具有“目赤肿痛”的特点,都用龙胆泻肝汤获得治愈,说明肝胆实火上攻可“致”多种眼病,而龙胆泻肝汤可“治”多种眼病,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中医学“同症异病”“异病同治”的理论。
龙胆泻肝汤是根据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而合理组方的。肝属木,主风,与胆互为表里。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宜升不宜郁,郁则化火,风火相煽,故肝胆实火往往横逆上攻。横逆则胃脘疼痛,吞酸嗳气;上攻则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聋耳肿;郁则疏泄功能失常,浊湿内生,湿郁化热,故湿热蕴结肝胆。湿性重浊,往往循经下注而出现淋浊、阴肿、阴痒等症。龙胆泻肝汤就是针对上述一个病理两种转归而设。一个病理即肝胆气机不利,故用柴胡疏利肝胆之气;两种转归一为化火,一为生湿。实火上攻,故用龙胆草专泻,因肝胆之火其势迅猛,恐龙胆草力不胜邪,故佐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湿热下注,故用木通、车前子、泽泻利尿泄湿,引导肝胆湿热从小便排出。两者共奏清肝泻火、利尿祛湿之功。方中妙在加入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以护肝,以防泻火利湿过伤阴液,实是泻中有补、疏中有养之方。
龙胆泻肝汤临床运用治疗眼病时,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但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上述眼病凡并见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脉弦数或洪数、舌质红或苔黄之一二症者,就可使用本方。同时应注意兼证和药物的加减,如兼风热者加桑叶、菊花、白蒺藜等祛风清热;兼热毒炽盛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草、板蓝根等清热解毒;兼大便燥结者加大黄、芒硝、芦荟等攻下泻火;兼舌苔黄腻者加茵陈、苦参、萆薢等清热渗湿;兼口渴伤阴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甘寒生津;兼有出血者加牡丹皮、茅根、炒蒲黄、仙鹤草等凉血止血;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乳香、没药等活血祛瘀。如下焦湿热不明显者,则泽泻、木通、车前子不必全用。上述眼病后期如肝胆实(湿)、火(热)已除,可视病情分别改用行气活血、滋阴降火、滋补肝肾等法。
肝胆实火上攻必然发生多种眼病和复杂的病理变化。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眼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眼之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是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眼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五脏六腑之精气能上注于目,还需依赖经络的运行转输。《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由于眼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如此密切相关,故决定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而这种影响所表现的病变证候,又都是通过经络反映在眼的有关经脉循行部位上。《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故肝胆之火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途径上攻于目而为病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是肝胆之火上攻却患病不一,有的病在角膜,有的病在虹膜,有的则病在视神经或血管上,这个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尚可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一理论来解释。
(喻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