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典型病案
刘某,男,35岁。患者于2009年6月8日以“左眼胀痛、视野缩小2年”为主诉来诊。既往史:7岁时左眼外伤,行白内障摘除手术。2006年劳累后左眼有胀感、视野中央有暗点,当时测眼压:右15mmHg、左30mmHg,在当地诊断为“左眼无晶状体性青光眼”,未曾系统治疗。就诊时查视力:右眼1.0,左眼0.5;左眼虹膜部分萎缩,瞳孔强直,晶状体缺如,玻璃体混浊,眼底:右眼正常,左眼视盘苍白,C/D=0.7,有轻度弧形斑,豹纹状,黄斑检查不清。查房角:双眼房角宽。测眼压:右18.2mmHg,左27.3mmHg;视野:右眼正常,左眼视野缺损。诊断为:①左眼开角型青光眼;②左眼无晶体眼。处方: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滴眼,每晚1次;中药:生地黄、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当归、丹参、枸杞子、覆盆子、黄芪等。
2009年10月23日二诊:查视力右1.0、左0.6;眼压:右18.8mmHg,左26.8mmHg;其余症状同前。加用2%美开朗滴眼液滴左眼;在上方基础上加牛膝15g以引水下行。
2010年1月15日三诊:查视力右1.0、左0.6;眼压:右19.2mmHg,左25.7mmHg;左眼底同前,视野明显改善。用原来的滴眼液不变,中医处方:茯苓、泽泻、地肤子、猪苓、熟地黄、当归、丹参、枸杞子、黄芪等。
2010年4月23日四诊:视力右1.0、左0.6+3;眼压:右19.4mmHg,左21.6mmHg;眼底同前。给予中药制何首乌、黄精、生地黄、熟地黄、丹参、车前子、黄芪等巩固治疗。
按:首诊时唐老师考虑到患者眼压偏高(27.3mmHg),病程较长(2年),而眼底视神经偏淡,C/D=0.7。从局部辨证来看应当属于气血不足之象,因此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一方面决定继续用拉坦前列素滴眼观察降眼压效果;另一方面选用具有补肝肾、调气血作用的中药治本,以六味地黄丸减牡丹皮、山茱萸,配合黄芪、当归补气养血,同时选用车前子、地肤子等配合泽泻、茯苓利水明目,以协助西药降低眼内压。治疗3个多月后,患者左眼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眼压下降不甚明显(26.8mmHg),则增大降眼压的力度,加用2%美开朗滴眼液,同时增加了具有活血利水作用的牛膝。三诊时患者的视力达到了0.6,眼压25.7mmHg,患者的视野扩大。唐老师考虑到视野和视力虽得到改善,但是眼压仍偏高,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则调整诊疗思路,在补肝肾明目的基础上加大了活血利水的力度,选用了茯苓、泽泻、地肤子、猪苓、当归、丹参等大队活血利水药,以促进眼压的下降。四诊时患者的左眼视力又有所提高,左眼压继续降低,基本接近正常,眼底C/D也没有进一步扩大。为了更好地巩固疗效,治疗方案调整为滋补肝肾、补气养血法,以促进视功能的恢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周尚昆、王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