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三焦辨证理论对白塞综合征辨证的研究
对于白塞综合征,临床上可见其具有眼部及全身病变,辨证较为复杂。中医学除了重视以上提到的眼、口腔、生殖器症状外,更重视辨本病的兼证,唯有细心辨明主症及兼症的性质,方可确定疾病的主要病位,明确病机。现分述如下:
1.眼部病症 白塞综合征眼部症状繁多复杂且多变,三焦病皆可影响眼部而发病。故眼部辨证除明确三焦病位外,尚需辨别邪气之卫气营血。
(1)眼前段:肝胆火炽,或肝经湿热上犯,或后期肝肾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火强则水弱,黄仁属肝胆,瞳仁属水,故可见黄仁肿胀、纹理不清、瞳神紧小;湿热熏蒸神水,可见神水混浊,甚则可见前房渗出膜;湿热伤络,化腐成脓,则可见前房积脓;甚则热入营血,灼伤血络,可见前房积血。
(2)眼后段:湿热熏蒸清窍,或后期阴虚火旺,可见玻璃体混浊,眼前蝇花飞舞;肝胆火炽或湿热熏蒸于目系,则可见视力下降、视盘水肿和视网膜水肿、渗出;热毒、湿热之邪深入营血,脉络受损,可见视网膜出血、血管白鞘。后期湿热之邪缠绵难消,视网膜水肿渗出反复发作,黄斑区囊样水肿长期不能消退;或余热未清,虚火上炎所致反复视网膜血管炎,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血管完全闭塞。
2.上焦病症
(1)手太阴肺经:肺主皮毛,肺为华盖,性属宣发之脏。而湿性黏腻,阻滞气机,可见胸膺气机不利而胸闷疼痛;肺失肃降则可见咳嗽、气喘;湿热之邪上蒸可见发热;热邪炼液为痰,则可见咳痰;热毒灼伤脉络则可见咯血。以上症状多见于白塞综合征皮肤血管性炎症。
(2)手厥阴心包经:热毒、湿热之邪上扰心神,可见烦躁不宁,时有谵语;热邪耗伤心阴,可见虚烦不眠;亦有阳明腑实者胃热乘心,可见神志异常,但症状较轻;甚者热入心包,见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同时伴灼热肢厥、舌绛舌謇等热邪内陷心包之症,此为危候。以上症状多见于白塞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3.中焦病症 症状多见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便血等。以上症状多见于白塞综合征消化道损害症状。
(1)足太阴脾经:白塞综合征湿热之邪可感于外,亦可为脾之运化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燥土恶湿,湿热困阻中焦,气化不利,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升降失调之症。湿热日久必当传变,湿热毒邪既可以蒙上流下,弥漫三焦,又可波及其他脏腑。如壅塞清窍,可引起神膏混浊、视衣水肿;下注皮肤,可引起阴部溃疡、皮下红肿结节。湿热蕴久亦可酿毒伤津。湿既可化热,热化火,内迫营血,灼伤血络而致斑疫、昏谵、便血;亦可因湿困日久,从寒而化,阳气受损而致肾阳虚衰、水湿内停,即所谓“湿胜阳微”,临床上多见于视网膜水肿、黄斑囊样水肿日久,伴四肢逆冷、畏寒,胸闷痞满,舌淡有齿痕,苔滑腻者。
(2)足阳明胃经:白塞综合征患者可兼也可不兼阳明证候。兼者当辨清阳明经证与腑证之不同,以及兼夹湿热与否之不同。阳明经证与腑证同属邪热燥实之证,但病位属胃者,虽无形之邪热亢盛,但有热无结;阳明腑证病在肠腑,有热有结,临床可见局部多有胸痞、腹胀满,甚或硬痛拒按、便秘等,而病在胃者则无。阳明腑实、燥实内结者当急下以存阴,而腑证兼湿热者只宜轻法频下。
4.下焦病症
(1)足厥阴肝经:白塞综合征早期多为肝胆热毒实火,或兼夹湿热,上逆可见发热面赤、眼红眼痛、视力下降、口腔溃疡;肝经过咽喉、循阴器,可见咽喉肿痛、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后期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可致反复发作之葡萄膜炎、溃疡及皮下结节;肝在体为筋,水不涵木,四肢久失所养,或兼夹痰、瘀留滞经脉,可见肢体麻木疼痛。
(2)足少阴肾经:下焦足少阴的病变多由上、中焦病不愈传变而来,病情虚实夹杂,多为肝肾阴虚火旺、余邪留恋难逐,治疗甚为棘手。临床表现为反复眼部葡萄膜炎、反复口腔溃疡及全身并发症,身热潮红、手足心热,甚或手足背热、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舌绛少苔。若并见神倦、脉虚、心动悸等精不养神的表现,则提示阴伤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