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中求阳、活血通络

三、阴中求阳、活血通络

根据“阳不制阴”的病机,在治疗上唐由之常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的方法,培补肾阳,药用附子、肉桂、桂枝、肉苁蓉、巴戟天、补骨脂等,补先天阳气之不足。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从而达到增强疗效、限制纯补阳药物偏性的效果。根据阴阳互根理论,在上药的基础上,唐由之又选用制首乌、黄精、熟地黄、山茱萸等滋阴之品以阴中求阳。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生常合并有视网膜血管进行性闭塞、脉络膜血管变细。这些都说明该病的发生和脉络运行不畅、目失所养有一定的关系。黄庭镜在《目经大成·血气体用说》中云:“太极之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使气血人体之两仪也。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使气血阴阳之体用也……是故血虽静,欲使其行,不行则凝,凝则经络不通;气虽动,欲使其聚,不聚则散,散则经络不收。不通不收,邪则乘间而入,为阴病从本生也。”从眼底的解剖来看,视网膜、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则眼底变症丛生,色素上皮细胞功能减退而发生色素沉着、夜盲等症。因此,行气活血之药物在调理阴阳方面的作用不能忽视,酌情选用川芎、赤芍、当归、丹参等药以增强眼局部血液循环,并选用黄芪补脾益气,充养后天之本以增强疗效,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效果。

(周尚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