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熊飞对五风内障的认识体会及用药经验
1.对五风内障的认识体会 五风内障,中医学是以瞳神反映之颜色与瞳神散大而命名,或结合患者自觉之不同症状而加以区别。尝考其命名之由,有如下几点:
由于“慢性绿风内障”头颅之痛苦稍轻,故眼之证候较早为医者所察觉,认为头痛继以瞳神散大,瞳孔呈淡绿色反光,终则失明,故名之为“绿风内障”,俗称“绿水灌瞳神”,但其色赤非正绿,或似绿而青,或似黑而黄,故有“青风”“绿风”“乌风”“黑风”“黄风”之名。其实病只一种,并无五风之别;瞳只一色,而无五彩之殊。惟随不同患者病程进展过程中局部症状及医者感觉之异,或以为绿,或以为乌、为黑、为黄而分之为五。且瞳神之泛绿色由反射而来,与湖海之水呈现绿色同一原理。试令患者于暗室之内,彻照患眼,瞳神固无色亦无障。故王肯堂云:“其目中及日映红光处,看瞳有绿色,乃红光烁于瞳神,照应黑红相射,而光映之绿之故,非绿色自生之谓。”王氏对瞳孔呈现绿色的原理说得非常明白,不仅如此,而且做出鉴别诊断:“春夏亦觉色微微绿蒸莹者,乃肝胆清纯之正气,而视亦不昏,不可误认为此。”
本病慢性者头不痛、眼不红,唯觉视物昏矇、瞳神散大、微发绿色而已;亦有至后卒然急性发作,出现头剧痛、眼胀痛、雾视、虹视诸症者;又急性亦有转为慢性者。风性善行而数变,说明病势急骤,变幻迅速,此五风变之名所由来。至于名之为“瞳神散大”或“瞳神散”者,乃医者感官直觉所察得之结果。
本病一般在急性发作之后常有一段相当长之静止期,再行发作时,每发作一次,头颅即剧痛一次,视力即锐减一次。须知其头痛者,是眼内知觉神经受压迫并放射至头部而引起眼与同侧头部之剧烈疼痛;视昏者,是视网膜动脉被压引起视网膜暂时缺氧而视力减退,是头本无风,眼亦无障,目痛至此,已难救治,然而患者所苦着重在其头部之剧痛,而忘其目之痛楚,因目痛症状为剧烈之头痛所遮盖,医者忽于病理,不知目先受病而亦谓头受风邪而剧痛,有如雷霆之急骤,名之曰“头风”,此“雷头风”“偏头风”等名之所由来。
关于黑风内障,《古今医统》说:“生花,往来黑晕。”《世医得效方》说:“黑风与绿风相似,但时黑花起。”《证治准绳》所说与此相同,只不过是“绿风内障”患者同时有眼前黑花飞舞之自觉症状而已。
关于乌风内障,《证治准绳》说:“乌风内障,色昏浊混滞,气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说:“乌风亦与绿色不异,但头痛不旋,眼前常见乌花。”亦不过是“绿风内障”中瞳孔颜色较深或有眼前乌花飘荡现象者。
以上两者皆是绿风内障中临床少有之兼症。
黄风内障的记载始见于《证治准绳》,后之医家有谓为金黄色者,临床未曾见过。《审视瑶函》谓:“重是青风轻是黄。”更不可从。
实际上五风内障都是说明本病演变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之临床表现,正如王肯堂氏所云:“绿风乃青风变重之病,久则变为黄风。”
2.治疗五风内障的用药体会
槟榔:苦,温,行气利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药有收缩瞳孔等拟副交感神经作用。各型青光眼均可用。
羚羊角:清热解毒,平肝息风。善治肝火上炎或肝风上扰之眼球胀痛、偏头痛等。
夏枯草:善清肝火,治厥阴或郁之眼珠疼痛,兼能利水。
生石膏:善治头痛如劈,尤为本病头痛之有效药。
生石决明:清肝明目止痛,为青光眼视物昏矇必用之品。
蒲公英:厥阴肝经之药,清热解毒滑肠,张锡纯氏称其善治眼病,确有良效,唯用量宜大。
大黄:善泻火解毒,疏散瘀滞。
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散结。
五味子:善治瞳神散大,唯外有表邪、内有实热者忌用。
磁朱丸:能治多种内眼病,如白内障、视网膜病、视神经疾病、玻璃体疾病等;亦治心悸失眠、耳鸣、耳聋、癫痫。
石斛夜光丸:治肝肾两亏,瞳神散大,视物昏花,及内障、晶状体呈现绿色或淡白色者(指青光眼、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