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会
1.明晰主症 清肝泻火针对肝火证型而设。引起肝火的原因多是外感火热之邪入里化热;或肝气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或肝气郁结,郁久化热;或素食肥甘厚味,酿成肝经积热等。由于病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异。外障中如目赤肿胀,白睛结节紫赤隆起,黑睛溃烂,黄液上冲,瞳神紧小,自觉畏日羞明,热泪多,疼痛剧烈等;内障中如视网膜急性渗出水肿,甚或玻璃体混浊,视盘充血明显,自觉眼球胀痛或转动时痛,视力剧降等。诸如胞睑、白睛、黑睛、瞳神等多种眼病中,均可出现肝火证型,以亢奋炎上、燔灼渗出、局部反应强烈、病理变化明显为其共同特点。全身症状可有胁肋胀痛,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脉弦数等。临证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不必悉具,甚至只作参考。在局部症状里,对于其中目赤一症,有的医生常以“肝开窍于目”为立论依据,不详察病情就认为是肝火为患,动辄用清肝泻肝之类。殊不知目赤亦须分辨之,如白睛鲜红水肿,病情急起,不属肝火;只有白睛混赤或抱轮红赤,色呈暗紫,俗称火红色,才是肝火为患,方可用清肝泻肝之法。否则,清泻过早有引邪内陷之虞,须当明辨。
2.掌握个性 肝火证型虽然有它的共性表现,但由于该型的病种不同、病位有别,故又有它的个性表现,处理时既要注意共性,更要注意个性。我在临床上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病种选用不同的药物与方剂。如黑睛疾患,因肝火上炎,黑睛受灼,表现为翳障,故选用既能清泻肝胆又有祛风退翳的方剂,常选用《审视瑶函》四顺清凉饮子加减(当归、龙胆草、黄芩、车前子、生地黄、赤芍、大黄、黄连、防风、木贼、羌活、柴胡、甘草);对于色素层疾患,因本层血络丰富,肝热及血,最易渗出,故选用既能清泻肝胆又有清热凉血作用的方剂,常用《原机启微》芍药清肝散加减(栀子、黄芩、大黄、知母、石膏、赤芍、生地黄、牡丹皮、防风、荆芥、桔梗、滑石、薄荷、柴胡);对于巩膜疾患,因本层血络稀少,营养供应较差,病情恢复缓慢,故选用既能清肝泻火又兼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常选用《原机启微》还阴救苦汤加减(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桑皮、桔梗、柴胡、防风、羌活、藁本、川芎、当归尾、红花、生地黄、知母、连翘、甘草);视神经视网膜炎性疾患因视力剧降,病人心情焦急,多兼气郁,故选用既能清泻肝胆又兼行气解郁作用的方剂,常用《医宗金鉴》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黄、当归、柴胡、白芍、泽泻、车前子、栀子、黄芩、香附、甘草)。总之,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选用不同的药物,这样才能切合病情。
3.区别轻重 不论何种疾病,何种证型,它的发生发展不是绝对平衡的。由于肝火证型受体质差异、火邪轻重、夹杂他因、病程长短、治疗经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病情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前人根据肝火证型的轻重缓急,有肝火炽盛、肝经积热、肝经伏热、肝经蕴热、肝经热毒之分。一般来说,肝火炽盛者表现为肝火亢盛,来势迅猛,反应剧烈;积热者含有储蓄积累之意,多发于素喜辛热炙煿或经常便结之人,易形成肝经积热;伏火者含埋伏藏匿之意,多系原有肝火为患,治疗未彻底,遗留余邪,复加外邪,引动伏热而成;蕴热者与肝经积热相似,但多见于素喜肥甘厚味之人;热毒者,言毒由火发,火毒结聚,蓄腐成脓的一类病变。要之,不外轻重与缓急。病情急重者,急宜清肝泻肝重剂;轻缓者,只宜清肝泻肝轻剂。我在临床上根据传统习惯将柴胡、青葙子、青黛、夏枯草、茺蔚子、草决明、菊花、千里光等作为清肝轻剂;将龙胆草、栀子、芦荟、黄芩、黄连等作为清肝重剂。对于大便闭结的,必用硝黄通腑泄热。若体质壮实,即使大便不结,也可用一二剂大黄通利大便,使邪热火毒从大便出,以减轻局部反应,达到上病下治的目的。
清肝泻火法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伤脾败胃。脾胃受伤,正气被劫,可妨碍病情愈复。同时,清肝泻火药大多苦寒,苦能化燥伤阴,临证须当注意。
(李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