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瞻昏渺

一、视瞻昏渺

视瞻昏渺是指昏昧渺茫而言,然能察出青睛、瞳神有其他病的明显征象则不属本病。从西医学的观点看,多种内眼病都可以出现视物昏渺的症状。

本病初起两目微微干涩,或稍有胀感,或不痛不痒,没有苦处,目睛端好,瞳神正圆,大小相宜,又无障翳气色。然细察神光必有征象,或受截,或细弱,或内沉。自觉视物不清,或如隔薄纱观物,或如入雾中。迁延失治可变青盲内障,导致终身失明。

1.病机 心主血,肺主气。心肺健旺,气血充足,目自无病。若心血不足,神气虚耗,神光不得发越,可致内沉而视昏;肺气不足,不能濡布精气而上润于目,也能致目昏。然而气血皆源于脾胃,脾胃受伤,气血必亏,精液必虚,亦能发生昏渺之症。

七情郁结,气血不行,经络受阻,胆肾之精不能至目,可致视物不清;若肝血不足,胆中精汁亏少,神光就会显现细弱而视物昏渺。

2.辨证论治 治疗本病强调辨证论治,临床常分以下诸型。

(1)肾阴不足证:视物昏渺,兼见眼内干涩、耳鸣头晕、腰膝酸软、遗精等症。治宜滋阴补肾。方用杞菊地黄丸。

(2)肾阳不足证:神光受阻而视物昏渺,面色㿠白,形寒肢冷,阳痿早泄,遗尿。治宜温补肾阳。方用金匮肾气丸。

(3)心血不足证:视物不清,神光内沉,兼有心悸、心烦、健忘失寐、脉细弱等症。治宜补心安神,益目生光。方用养心四物汤(高丽参15g,炙甘草3g,石菖蒲3g,远志6g,当归12g,熟地黄9g,酒白芍6g,川芎1.5g)。

(4)肺气不足证:视物昏渺,兼见面白乏力,气短音低,咳嗽喘虚,脉虚弱。治宜补宣肺气。方用生脉散加味(高丽参3g,麦冬15g,五味子3g,茯苓9g,黄芪9g,甘草3g)。

(5)脾胃虚弱证:视物昏渺,兼见面色萎黄,倦怠嗜卧,食少便溏,脉虚。治宜补脾健中,以生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

(6)七情郁结证:肝失条达而视昏,兼见精神抑郁,两胁胀痛,头晕目眩。治宜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

(7)肝血不足证:目发干涩,视物昏渺,神光细弱,兼见头晕目眩,多梦易惊,胆怯怕事,脉弦细。治宜补养肝血。方用补肝四物汤。

3.典型医案

病案1:患者,女,28岁,农民。1974年6月12日初诊。产后2个月,近1个月来两目视物不清,如入雾中,久视更重,且感头晕目眩,心中怔忡不安,胆怯易惊,有时被噩梦惊醒。曾在某医院散瞳检查眼底,没有发现异常,诊断为视力疲劳症。检查:双眼视力均为0.7,肉、血、气三轮无异常发现,神光细弱,瞳神稍大(散瞳所致),脉弦细。此为视瞻昏渺,产后血虚而成。治以补肝四物汤加阿胶9g,服药5剂。

6月18日复诊:头晕胆怯减轻,夜卧已安,瞳神已恢复正常,神光稍有舒展,双眼视力0.9。又服上药18剂。

7月10日三诊:一切恢复正常,视力:右1.5、左1.2。嘱其停药,注意调节饮食。

病案2:患者,男,36岁。1975年12月21日入院。左眼视物不清近3个月,不痛不痒,稍感干涩不舒,视力锐减,视物渺茫,如入浓雾之中。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中心性视网膜炎,经服药打针病情有所好转。现仍然视物昏花,有时目珠微痛,且兼头晕耳鸣、腰膝酸痛、遗精等症。检查:视力:右1.0、左0.3。左眼神光受截。眼底:黄斑部轻度水肿,并有灰白色渗出和少量黄白色点状渗出,反光轮消失,中心凹反射隐约可见。此为视瞻昏渺(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由肝肾阴虚所致。治以杞菊地黄汤加减:熟地黄15g,山药9g,山茱萸9g,茯苓9g,桑椹15g,车前子9g,枸杞子12g。

上药服至1976年1月12日,视力:右1.2、左0.7,仍觉视物不清。眼底:黄斑部水肿及渗出物消失,中心凹反射略暗。

又服上药14剂。1月26日复诊,视物较清晰但略小。眼底黄斑中心凹反射清晰。停药出院,观察1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