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案举例
2025年08月10日
四、病案举例
高健生,男,38岁,以双下肢进行性麻木4个月于1975年11月收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患者1975年7月因过于劳累后出现右下肢麻木,渐向上扩展,并波及左下肢,走路不稳,踩棉花感、束带感逐渐加重,喘憋,腹胀明显,卧床不起,二便障碍,每周周期性发热,体温高达39℃,战汗后降至38℃。血白细胞(WBC)29400/mm3。检查:眼球向颞侧转动不充分,咽反射消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舌红、苔白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医辨证为高热伤阴,予竹叶石膏汤加减。服1剂后体温降至38℃以下,WBC降至18000/mm3,可自行起床。
1975年12月15日转诊至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病史及诊断同前。进一步行布氏杆菌、十二指肠引流液、前列腺液等检查以排除体内感染,均无异常,查血WBC18000/mm3,体温波动于36~37.5℃。中医辨证为气虚发热,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甘温除热。同时用地塞米松片1.5mg,口服,每日4次,并逐渐减量。1976年2月9日查WBC降至9100/mm3;1976年3月9日体温恢复正常,束带感消失,腹壁反射引出,感觉障碍明显减轻。1976年4月1日出院后每年坚持服3个月中药,以扶正固表、健脾益肾为法,方药:生黄芪3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防风10g,当归1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川芎10g,菟丝子12g,仙灵脾12g,威灵仙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牛膝10g,川朴10g,生薏苡仁10g,生晒参6g(另炖)。至今未再复发。
(陈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