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退行性病变

六、退行性病变

退行性病变多见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色素性荧光遮蔽、视网膜血管充盈不良、视盘弱荧光、视网膜脉络膜斑驳样强荧光等。从疾病的发展过程分析,眼底病变后期必然导致脏腑经络功能不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如气虚、血虚、脾肾虚、肝肾虚、心脾虚、阴虚、阳虚等。其原因包括病初误治失治,或病势缠绵,久病伤正,或素体虚弱等,导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凡久病不愈,容易引起局部组织退行性改变,主要病机多为气血两虚和肝肾亏损。气血两虚者治宜补益气血,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若气血阴阳俱虚,则须大补阴阳,用人参养荣汤之类加减。如肝肾不足者,须分清属阴虚或阳虚而采用不同的治法。若属肝肾阴虚,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由于阴虚多火旺,若只滋阴而不降火,则难以控制病势;反之,若只降火而不滋阴,则热势只能暂缓;若两者配合得当,则可滋其不足,泻其有余,从而获得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效果。阳气为人身的根本,有化气行水之功,若肾阳不足则水邪为患,治宜温肾壮阳、化气行水,用真武汤加减。

治疗时还要注意阴阳互根的规律。阴阳两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治疗上若纯补肾阳,则可能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张景岳认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因此,对肝肾不足的眼底退行性病变,治疗上要阴阳兼顾,用药时按其所偏而有所侧重,当能收到良好疗效。

此外,眼底病退行性改变阶段,其功能多属不足,治疗上应考虑改善眼底组织的微循环,增加视神经、视网膜组织的血流量,促进其新陈代谢,使视神经、视网膜功能得以康复,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中药药理学研究认为,活血祛瘀药物有增加视网膜、视神经细胞的营养和耐缺氧能力的作用,补肝肾、益气血类中药有改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作用。因此推测选用滋养肝肾、补益气血、祛瘀通络药物治疗眼底退行性病变,可加速视网膜、视神经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提高视敏度。